-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钓鱼的启示》到德育策略
从《钓鱼的启示》到德育的策略
主题词: 关注 教育接受 “三有”策略
主要内容:立足新课程理念,对课文《钓鱼的启示》作另面的分析,提出“有时候孩子接受教育是艰难的”这一观点;进而探究关注“接受”之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指出:关注和化解接受教育的艰难,是促进教育和谐的必要条件。
义务教育课程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课文《钓鱼的启示》,叙述了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在34年前一个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夜,“我”钓到一条大鲈鱼。欣喜若狂之际,父亲却强迫“我”将鱼放回湖中。由此,“我”获得了终生的启示:如果受教育者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能获得实践道德的勇气与力量。然而,课文从“我”等鱼上钩的焦急、大鱼上钩的喜悦,到父亲坚逼放鱼时“我”不理解的急切、争辩、哭泣与乞求,以至于34年后仍说自己当年是个“沮丧的孩子”……字里行间无不袒露出“我”“放鱼回湖”的不愿与无奈!不难看出:孩子们在接受教育时,可能面临艰难的抉择。
很多时候,我们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创设特定情境等方式,使孩子如此乐于接受教育。然而,当正确的教育与孩子美好的愿望背道而驰时,孩子却显示出对教育的困惑和反感。一部分孩子在梦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斗争中勉强接受,一部分孩子琵琶反弹,拒绝接受教育,甚至强烈对抗,让施教者蒙受难堪与尴尬。施教者如何不感到气愤——明明我教的是正确的,他却不愿接受,这不是不明事理吗?胳膊怎拧得过大腿?!自然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他们接受。可是,这样做往往扼杀了孩子的活性,导致孩子心灵扭曲,甚至让他们奔走极端!
作为塑造灵魂的教育,我们怎能不关注孩子成长正义与毅力的“艰难”呢?作为关爱生命的教育,我们有办法帮助孩子渡过接受教育的“难关”吗?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身上出现的这种“接受的艰难”,是因为他们存在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克服这种障碍,教育者要讲究“有理”、“有利”、“有节”的“三有”教育策略。
1、在孩子因身心因素自然形成的心理障碍时,坚持原则做到有理。
由于孩子知识经验的局限,对某些要求或行为规范没有理解或发生误解,或者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不符合他的年龄特点、实际需要和兴趣,孩子拒绝接受。这时,你一定不要发脾气,应该尽量想办法提高孩子的认识,让他们明白道理或事理,牢记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提醒自己:他只是个孩子!尽量保持冷静和理智,避免讲伤心的话;也不要因为看到孩子可怜,就放弃坚持原则,使教育的努力前功尽弃。课文中,作者的父亲就是通过平静的不容置辩的语气、明朗的不可商量的语意来实施教育的,切实做到了有理:帮助孩子实现道德意识的成长,共同实践“钓鱼规定”的道德约束。
2、孩子受到教育环境影响而形成心理障碍时,善于选择做到有利。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育环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左右着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一方面,普遍存在的社会不良现象一旦被接受和认可,孩子就会因从众心理或不明是非而盲从,形成不易刺破的教育“隔热层”;另一方面,不良诱惑是使孩子误入歧途的导因和催化剂。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选择好的环境,远离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诱惑”,是其成才的必要条件。如果孩子已经受到影响,应尽早隔离;如果已经因诱上瘾,我们还不知道,那孩子完了;如果知道了,我们就应该引起重视,采取措施因势利导,甚至巧设妙局,使其明白其中的危害。这时,我们在选择教育的环境时,要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在选择教育方式或手段时,应有利于孩子明白厉害和诱发他们身上积极向上的因素。
3、在教育方式措施不当造成其心理障碍时,及时纠正做到有节。
(1)教育者对孩子提出要求时不考虑“童心”、“童趣”,不理解他们的想法,甚至不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这时,你千万要注意问题的处理方式,节制自己,给孩子一个平等的发言机会,耐心地听取他们的心声。孩子的语言是高度情感化的,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你应该尽可能地避免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语言。如果孩子感到委屈,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就希望别人倾听他们内心的倾诉。他们只有在情感得到安慰时,心理才会平衡。慈爱就是一种温柔、心平气和的沟通方式。用充满慈爱的话要求他们怎样做,用孩子理解的方式给他们解说疑点,他们就容易接受。
(2)孩子感到师长看待处理问题粗暴或不公正。
这时,你无论是赞扬孩子还是批评孩子,都一定要就事论事、恰如其分、公正不偏袒,不要说得太多。往往因为老师或父母一厢情愿的老调常谈,使孩子默不作声;你唠叨完了,他毫无反应,甚至反感。有时本来一些很有意义的家庭成员谈话,往往因为家长草率的评论、偏激的指责而中止,使得双方都不愉快。要鼓起孩子说出心理话的勇气,你就要尽力避免可能使孩子感到不快或扫兴的言行,以消除孩子的心理顾虑,打开感情交流的大门,密切双方心灵的接触。
“有理”、“有利”、和“有节”三原则相辅相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