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谈杜甫的诗歌特点.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谈杜甫的诗歌特点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 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一、杜甫一生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那时正值开元盛世,他的经 济状况也较好,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在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到我们 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的河山,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 义色彩。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进人民,深入现实。因此,作为一个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他步入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这是安史之乱的 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人李林甫和杨国忠,对于他的满腔报负无可实现,还得 追随达官贵人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冻受 饿,这使得他得以深入人民,了解民众的疾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这 十年困守的结果,他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人。这才确定了他文学发展的方向。 杜甫的第三个时期,是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这是安史之乱最激烈的 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他本人也历尽艰险。在陕北,他曾经和 人民一起逃难。在沦陷了的长安,他曾经亲眼看到胡人的屠杀和焚掠,和人民 一起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当时进行的战争 乃是有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 是反对,也是积极号召,在他的作品中,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 人民;另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名的《三吏》《三别》 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公元 759 年底他弃官后历尽千辛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间草堂, 他爱和人民往来。在漂泊的这十一年中,他的生活很苦,甚至在去世那年还挨 过五天的饿,但可幸的是,无论生活上怎样艰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 总是和人民息息相关,初中教材上选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河南 河北》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他在四川飘泊了八九年。最后客死在一条 破船上,在人民被奴役的时代,要发出关怀人民疾苦的强音,自然,他的处境 是萧条的。 从以上的叙述来看,他的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的发展是一致的。 二、杜甫诗歌的思想性 早在唐代,杜甫就有“诗史”之称。因他的诗不仅广阔地反映了唐王 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形象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 而且更重要的是诗人满怀同情地真实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他们的情感, 愿望和要求,诚挚动人地表现了他的至死不渝地爱国热忱,深刻地揭露和有力 地鞭鞑了统治阶级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1.杜甫广泛而深入地体验到人民的痛苦,他的诗歌反映了广大人民在 战乱中、在赋税剥削和不合理兵役制度压迫下的痛苦遭遇。“穷年忧黎元,叹 息肠内热”,是杜甫关怀、同情人民的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 当他亲眼目击不义战争的征戎造成人民生离死别的惨象时,便写出 《兵车行》那样的长歌,对人民深表同情。在安史之乱中,亲见了残酷的兵役 所造成的各种悲剧,则写下“三吏”“三别”等诗篇分别加以反映,字里行间 可看出诗人的泪痕。人民的贫穷,痛苦来源于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对此, 诗人勇敢地加以揭露:“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鞑其夫家,聚敛贫城阙”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人民在战乱中,在剥削,压迫下丧失了起码的 生活条件,被迫出卖儿女哀哀痛苦的惨状都被诗人反映在诗里:“伤时苦军乏, 一物官尽取。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尤其可贵的是,诗人在自身极其艰 难、痛苦的境况下,也能推己及人,关怀更为不幸的人民。 2.杜甫关心国家命运,他的大部分诗篇忧国悯时,流露出真诚感人的 爱国热忱,“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比?”正体现诗人始终如一的忧国情思。 杜甫对平乱期间的军事、政治、外交都曾在诗中表示过卓越的见解。 他认为不宜多借用回 兵来评乱:“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更不宜让他们留 在中原,招致祸患:“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诗人切实感到要评定叛乱, 必须依靠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 他自己的理想虽然落空,可是还寄希望于朋友,他曾冒受死进谏,也 要求朋友们“临危莫爱身”。他的

文档评论(0)

1030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