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议人文关怀下的古诗词作业设计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粹,中国古典诗词已然成为母语学习的天然宝
藏和精神栖居的优美家园。在中国三千年的语文教育演进史中,温柔敦厚的诗
教传统净化、纯洁着人们的精神境界;温润、典雅、纯粹的诗歌语言滋养、丰盈
着灵性、诗意的言语人生,然而,现实教学中,古诗词鉴赏教学困难重重,更
别提让学生望而生畏的古诗词作业了,它成为了学生高考语文成绩中的一大
“瓶颈”。
面对这种现状,如何突破“瓶颈”,成为我教学之余常常深思的问题,
经过几轮高考过后,慢慢地我发现了原因所在,是我们以往的作业设计目的狭
隘,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互动性。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结合本校学生特点,我设计了全新的古诗词作业。
一、朗读比赛中注重“吟诵”
“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古诗词文的方法,也是中国古代鉴赏古典诗
词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吟”,多指吟唱、歌咏;
“诵”多指诵读。“吟诵”作为一个词使用,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
读。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吟诵”法指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泛读、精读、美读、
吟唱、背诵、朗读比赛等各种方式进行熟悉、感知、领会诗词内容的教学方法。
吟诵法的基本要求有三:第一,提倡“快乐诵读”。教师应让学生在不受任何目
标干扰的情况下,完全凭借自己的审美倾向和兴趣去接触古诗词,进行“浅尝
辄止”、“不求甚解”的初级品味,尽情享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感,不强求诵读
时领会诗词内容的深度。第二,诵读的质量要求。诵读应准确,诵读应有音乐
美感。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握诗词的节奏、旋律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诵读应动情。
朗读作为一种有声语音,其声音的高低、长短、轻重、断续、疾徐等等,无不
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及其起伏变化。学生要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读出诗人
感情的变化。第三,“吟诵”的方式的多样化。如吟唱、背诵、美读、精读等
相结合,高声朗诵与密咏恬吟相结合等。
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文化素
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审美情趣,倡导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
貌。我又组织全年级学生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参加“中华诵”经典诵读比赛。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一曲激昂的《将进酒》拉开了经
典诵读大赛的序幕,《念奴娇•赤壁怀古》充满激情,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观众;
《沁园春•雪》气势高昂,赢得一片片掌声; 《大美,诗经》激昂澎湃、声情并
茂,传达出了中华儿女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无比热爱„„ 十五首中华经典诗文经
过参赛选手字正腔圆、充满感情的诵读,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赢
得了阵阵掌声。
现代教育使我们日益明晰一个事实:我们学生的思维不仅仅是一单纯
的容器,更是一枚等待被点燃的火种。这火种一经点燃,其产生的热力和张力
都将是无可抵阻的。体现在我们的古诗词作业设计上也是如此。
二、鉴赏训练中注重“比较”
“比较”指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从某个鉴赏角度出发精心设计问题,
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比较鉴赏分析,从而使学生获得更深刻领悟的作业设计方法。
进行比较鉴赏训练对作业问题的设计有三个要求:其一,选择学生体验最深,兴
趣最大的鉴赏问题;其二,必须设计学生有能力探究,但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
题;其三,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很大的张力,既能实现学生对诗词审美价值的深入
思考,又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发多元的解读。进行比较可以从几个方面
入手:
第一,比较遣词造句的高下。通过对古诗词词语的增删、换改等方法
进行比较、推敲、揣摩、分析,进而领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第二,比较不同诗词思想境界的高下。这点应结合“知人论世”的方
法,既客观分析诗词中反映的思想内容,又通过“知人论世”,透析诗词中诗
人的思想境界;
第三,比较艺术技巧的高下及诗人艺术风格的异同;
第四,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此外,要求学生在自己见解的基
础上,参考结合历代诗话中诗歌鉴赏批评理论,进行更有深度、广度的比较分
析,从而大大提高语感力和鉴赏力。
正如作者所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树”予人以一种饱
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木”
则比“树”显得单纯,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三、追捧流行中引导“翻唱”
学生们平时听起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