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逝去的老广州.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加速逝去的老广州

加速逝去的老广州-历史论文 加速逝去的老广州 什么是历史建筑?1982年,英国国际古迹及遗址理事会主席伯纳德·费尔顿( Bernard Fielded)给出了一个比较标准的答案:“历史建筑是能给我们惊奇感觉,并令我们想去了解更多有关创造它的民族和文化的建筑物。它具有建筑、美学、历史、纪录、考古学、经济、社会,甚至是政治和精神或象征性的价值;但最初的冲击总是情感上的,因为它是我们文化自明性和连续性的象征——我们传统遗产的一部分。” 每一个时代过去,历史都会给广州城留下一片建筑,新时代的继任者从来都不是在一张白纸上挥洒理想。 广州城的第一次大变样是民国时期,1918年10月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市政当局认为在城市建设上的当务之急是“拆城基、辟马路、设市场、设公园、设工厂”,“拆城基”被放在优先的地位。因为清代城墙作为一种国防工程与冷兵器一样,已经失去了军事价值,而且广州城外早在清代就已经比城内繁荣了,城墙极为妨碍城内外交通,也是广州城市扩张的障碍。因此,拆城筑路成为由民国政府主导的,广州开埠以来首次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市政建设工程。 到1921年,民国政府已经开辟了“广州城内最早且最长的东西向主干马路”。但是,由于疲于应付战乱,民国政府没有精力和财力实现后续的“设市场、设公园、设工厂”等现代化城建举措,但其一系列的道路建设基本形成了今日广州道路系统的大致框架,标志着广州由传统城郭向现代都市过渡。 九十年代的“荔湾广场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革命哲学焕发起了人们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豪情。北京市长彭真曾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南望时说,毛主席希望有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他说他希望从天安门上望下去,下面是一片烟囱。这段话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领导人对现代化城市的理解和对摆脱落后面貌的渴望。 对于广州人来说,老城区道路狭窄,居住逼仄,环境脏乱差,老房子在岭南潮湿炎热的气候下显得格外破旧,还有小偷和抢包的出没,城市整体上并不十分正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陆琦教授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当时,有一个北京的专家来广州开会,一下火车就被抢了行李,气得会也不开就直接回去了。 改造旧城,改善生活质量是社会共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建设,关注的重点是“危旧房改造”,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对历史建筑的保护重视程度不高。据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王茂生先生的统计.1988年荔湾区金花街改造项目开始动工,保还是拆的标准主要是根据建筑物面积大小和质量好坏,其中保留了新建的面积较大的3-5层房屋共51幢,面积52511平方米。房屋质量较差或面积较小的3-5层的房屋暂时保留,远期作为绿化用地。其它旧街坊大多拆除了事,拆除面积达到155300平方米,大量历史建筑被夷为平地。与金花街不同,昌华街改造时保留了该地段内的56幢质量较好的西关大屋及仿欧式底层建筑,维持了这一传统街区的历史风貌。遗憾的是,金花街模式成为这一时期旧城改造的主流办法。 1996年竣工的广州荔湾广场是又一个备受争议的案例。 荔湾区是历史建筑集中的区域,生活条件比较差,据说,九十年代荔湾还有8000个马桶,急需改造。 政府在上下九路交界处划出一片4.5万平方米的地块,引入开发商,建成一座6层共14万平方米商场和一个共8幢1000多套豪华住宅的小区,号称是当时“广州市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 这幢高达几十层的庞大现代建筑综合体无疑实现了极好的经济效益,也改善了不少人的生活质量,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另一方面,它却破坏了西关旧城区的风貌,它插在上下九路颇有风情的骑楼街上,插在老西关的一片旧式大屋之中,显得格格不入。荔湾广场还为这片区域带来了数量庞大的异质人群,直接改变了周边西关老居民的旧有生活节奏,有批评人士指出荔湾广场“破坏了老西关的文脉,将原本幽雅平行的筷子拦腰给砍掉了。” 建设性破坏:难以挽回的伤痛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博士倪文岩把这种旧城改造方式称为建设性破坏,并在论文中将其分成两类:“一是大规模建设造成历史建筑大量拆除;二是不适当的新建(主要是大型市政建设及部分高层建筑等)造成历史建筑的外在环境与原始风貌被严重破坏。而建设性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的失控。” 1993年12月28日,广州开始修建地铁一号线,沿线历史建筑众多。为修地铁,广州模仿香港引入开发商沿线发展地铁物业,骑楼成为建设阻碍,开始被拆迁。拆除了广州中山路沿线一带的很多骑楼,中山四路一中山五路的骑楼街被拆毁。广州骑楼在民国时代是规划发展对象,像一条龙一样贯穿旧城道路,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汤国华教授曾对媒体介绍过:“广州骑楼的特点在于,每条骑楼街、每栋骑楼都非千篇一律,特别是水刷石装饰各不相同。骑楼宽高比、宽

文档评论(0)

phltaot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