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老城一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喀什老城一瞥

喀什老城一瞥-地理论文 喀什老城一瞥 撰文/石艳梅 我眼见耳闻的喀什噶尔,是那么美丽、风情万种。她是褐色面巾下的神秘女郎,是你一来就会爱上的奇妙地方。她是张承志千万里追寻的心灵皈依的清洁之地;她是沈苇无数次难舍的宿命般的情结;她是我少女般情窦初开青涩模糊的爱恋。她的安宁和停顿的部分留住了我们,使我们流连忘返,在焦灼万分的狂奔中找到了镇静和喘息的机会。 一 我走上吐曼河大桥,站在桥头眺望,东湖西岸错落的高楼倒影印在静静流逝的吐曼河水面,绰约灵动, 给古老的喀什噶尔城增加了一道新鲜、亮丽的景色。见惯了家乡博尔塔拉河面上的迤逦景致,我有一种见过世面的淡然,相机安静地躺在摄影包里睡觉,不曾发出按动快门的“咔嚓、咔嚓”声。 偌大的新疆,只有喀什唯一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新疆的一张王牌名片。这座城历史悠久,以西汉时西域36 国中疏勒国为基础建成,至今已有2 000 多年的历史。作家沈苇对喀什噶尔情有独钟,他定义喀什噶尔是“中亚人文宝库和维吾尔族文化中心”,有“喧闹的巴扎、迷宫似的老城、学者和汗王们的寝陵、晨光中的艾提尕尔清真寺、经书和香料的气息、建筑内部的无限图案……” 喀什人自己也很骄傲,穿行的公交车上赫然印着: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游喀什不算到过新疆。 我来自那个在天气预报中被气象员称之为位于北疆沿天山一带、蒙古人自诩为“博尔塔拉”的青色草原,看到喀什人牛气冲天的广告语,便有些底气不足了,就像到了未名湖畔自怨自艾自己没文化一样。说心里话,我和许多内地人一样,多少怀着一颗猎奇的心理来游喀什。 二 我站在桥上看风景,在心里发着感慨,脚步有些黏滞,像是掷地有声发出一串串的感叹号,又像是带着问号。一步步迈过吐曼河大桥,迎面遇见两个高鼻梁,深眼眸的维吾尔族大婶亲热地交谈着。面对我手中的镜头,她们平淡地、毫不稀奇地继续着她们的谈话。在她们身后是吐曼河畔山崖高高的黄土台,土台上依地势用黄土夯筑、砖块垒筑的泥土屋子,一家一家的,三五层不等,孩子长大了再增加一层。楼层越高,越说明这家人丁兴旺。 你家的房子挤着我家的房子,空间不够用就延伸到空中,楼外有楼,像火柴盒摞起来,有凌空横跨在小巷之上成为过街楼的,有凭空而来落脚在十字路口之上成为悬空楼的,这样一层层叠加,一幢幢相连,形成密密匝匝的奇特的民居建筑群。这些看似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由一条条或短或长、或豁朗、或幽暗的巷道通向外面的世界。漫步在狭窄巷道,不时可见街楼、小胡同、手工作坊,第一次来游玩的人往往对纵横交错、长短不一的巷子犯晕、迷糊。 喀什摄影家协会主席叶金先生和喀什师范学院的周老师,屈尊为我们做向导。叶先生熟悉这里,就像熟悉他自己的手指头,他曾多次在这里拍摄纪录片,一住两三个月是家常便饭的事情。拾级而上,走上高高的土台,走过头顶的过街楼,穿行在六边形或长方形的步砖铺出的迷宫似的巷子里。据说顺着带棱角的方向走,一定不会迷路。 在高台民居居住的多是手艺人。他们制作土陶,被称为“阔孜其亚贝希”,维吾尔语意为“ 高崖土陶人家”。在高崖土层中有一种被维吾尔族人称作“色格孜”的土质,这种泥土质地细腻,黏性强牢,是制作土陶器的绝好材料。在大约800年前,有一个烧制土陶的匠人首先发现了“色格孜” 土,于是就在土崖上建造了第一个土陶作坊,随后相继有很多土陶艺人在高崖上开设土陶作坊,现在仅存三家。“色格孜”用至枯竭,手艺人只好从别处买,一车50 元,车子停在高台下面,再一筐一筐抬上来。 叶先生把我们带进一户土屋,熟络地与女主人搭着话。走进泥屋,不开灯的屋子里黑乎乎的,隐约可见一条木梯,沿梯而上,走进低矮的作坊,里面到处堆的都是土陶制品。略带卷发、大鼻子、额头眼角密布刀刻般皱纹的中年男人正在忙活着,他就是吐尔逊江·阿西木,是第六代手工土陶制作人。 我站在正对着西边一个方形窗口,用相机迅速捕捉到窗口投进来一束局域光。后来才知道制陶人头顶上还有一个窗口,射进来的光束正好罩在制陶人身上,光影效果那才神奇。这户土陶人家是叶先生的自留地,他长期跟拍,来了,买个羊腿,拎两壶清油,提几袋子面粉,就吃住在吐尔逊江家。那时候,他常年跟拍吐尔逊江的父亲———一第五代传人祖龙·阿西木和老伴儿依明汗老人,与老爷子结下了深厚情谊。说起他给吐尔逊江父母第一次拍合影的事情,他说,老太太很大方,老师傅却羞羞答答的像个小姑娘, 神情也不自然,全然不似做土陶时的自在、从容。2007 年,老爷子突发心脏病猝然离世, 家里人像通知其他亲友一样也通知了叶金。那天,他是参加葬礼中唯一一位汉族人。老爷子的猝然离世,留下太多遗憾、悲伤,每次来,老太太都哭着拉着他的手,他也陪着老太太掉眼泪。老爷子走了,土陶传承的事业落在了儿子身上,吐

文档评论(0)

phltaot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