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后进国家面对传统的理论困境中医和京剧撞上鲁迅的鄙视链
后进国家面对传统的理论困境中医和京剧撞上鲁迅的鄙视链-历史论文
后进国家面对传统的理论困境中医和京剧撞上鲁迅的鄙视链
文 |刘勃
鲁迅的旧学功底很好,这是公论,甚至他的论敌也多会强调这一点。1933 年,为了要不要读《庄子》《文选》的问题,鲁迅和施蛰存打笔仗,就被施蛰存入室操戈:“没有经过旧文学的修养,鲁迅先生的新文章,绝不会写到现在那样好。”
若不看言论而看行状,鲁迅很多时候其实也偏于旧的一面。比如他对原配朱安,不论多么不喜欢,总也要照管起来,不会像郁达夫、郭沫若那样抛置不顾。比如经营八道湾大宅子的生活,也是旧式大家庭“兄弟怡怡”的梦,至于后来兄弟反目梦碎,那就不是他可以控制的了。
1906 年,被母亲从日本召回绍兴结婚。虽然,婚后不几日他就又和周作人跑到东京去,然而婚毕竟是结了,而且,为了符合观礼者的品位,假辫子也戴了,第二天到女方娘家回门,也是按照礼数走完了程序。1910 年,祖母病逝,鲁迅回家主持丧礼。那情形,大概就是小说《孤独者》里写的:
族长,近房,他的祖母的母家的亲丁,闲人,聚集了一屋子……大概商定了三大条件,要他必行。一是穿白,二是跪拜,三是请和尚道士做法事。总而言之:是全都照旧。……传说连殳的到家是下午,一进门,向他祖母的灵前只是弯了一弯腰。族长们便立刻照豫定计画进行,将他叫到大厅上,先说过一大篇冒头,然后引入本题,而且大家此唱彼和,七嘴八舌,使他得不到辩驳的机会。但终于话都说完了,沉默充满了全厅,人们全数悚然地紧看着他的嘴。只见连殳神色也不动,简单地回答道:
“都可以的。”
鲁迅对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有个概括,“中国之治,理想在不撄”,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不抬杠。从以上看,他的行为,也是很“不撄”的。
不撄的原因,大概是悲观。觉得对抗也不会有结果,而对抗的过程,正为一出好戏,为看客们所喜。鲁迅的人格,没有多少戏剧化的成分。他的文章,对看客的各种批判吐槽,流露出来的是骨子里的厌恶,则规避“被看”,是基本的生活诉求。
1912 年5 月,应当时的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鲁迅到教育部任职,这一做,就是13 年。不管内心有多么苦闷,至少形式上,鲁迅是一个颇勤勉的公务员。1925 年,鲁迅支持女师大的学生风潮,公开“撄”了一回,因此被免职,然而他竟能打官司把职务要回来。官司能打赢,至少有一个原因是,鲁迅的起诉书是呈交“平政院”的。平政院长汪大燮是讲旧学的,并认为鲁迅也是讲中国学问的,章士钊倒是无君无父的西洋留学生。而且,平政院是袁世凯参照前清的御史台设立的行政裁判机关,负责弹劾和审理违法官吏。总之,是个很不符合民国精神的部门。而开除鲁迅的教育总长章士钊,向来主张官民一律受制于普通法院,是根本反对平政院设立的。
所以,正如鲁迅文章的根底,多自传统得来,鲁迅打官司,也是很利用了旧传统的。然而,人对塑造自己的东西,往往未必有什么好印象。
匕首投枪段子手
众所周知,提到传统,鲁迅好话很少,所谓“批判国民性”,就是拿传统开刀。
著名比喻,如“铁屋”: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呐喊·自序》)
更直截了当的,如:
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换句话说,便是深中了诈伪无耻和猜疑相贼的毛病。(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坟·灯下漫笔》)
都是简短精警的句子,如匕首投枪,遇事便发,水准随便碾压今天的各路段子手。然而这种话,放到讲究弘扬传统文化,小学生也要阅读“《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的今天,却又显得很不合时宜。贴到网上,估计下面也要被“死汉奸”“日本人的狗”“美分拿好快滚不送”之类的跟帖淹没。
平心说,推出这些振聋发聩的议论之前,鲁迅确实没什么论证。如果上引《灯下漫笔》的那段,不过是纸币贬值的时候,兑换得一些银圆,于是有了一些安全感,于是反省,自己怎么如此容易满足呢?于是便引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的判断了。这确乎是可悲的事实。然而,这个“我们”,应该是“人类”,而不限于“中国人”。换句话说,这事儿和人性有关,和国民性无关。
再举一个“比烂”的例子,迅翁弃医从文,据说是因为看见中国人围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