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和平”号最后时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见证“和平”号最后时刻

见证“和平”号的最后时刻      开篇的话:人们常说,记者是无冕之王。   因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可以凭借自己手中的镜头,凭借手中的笔俯仰天地;人们的视线可以追随他们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去了解,去品味他们走在路上的故事。   然而,在这个光环的背后,你是否能想象,能理解一个大名鼎鼎的央视主持人被保安拎出人群的尴尬?你是否会想到,在前进的路上危险随时会对他们袭来?   本刊从2007年第2期开辟新栏目《记者天下》。这个栏目重点不在如何让记者写出自己的经历,而是写所经历的事和人所产生的经验和感悟,如何完成采访,为什么成功,为何失败,让世人知道干记者这一行之不易,也让后来者从中得到启发。   记者的足迹遍布天涯海角。记者艰苦的劳动多已见诸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上。其实,记者身上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东西,这些,甚至比已经公之于世的还要吸引人,还要感动人。   这个栏目刊出的内容是在传播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人或事。如徒步走运河、重走玄奘之路、重走丝绸之路、南极大探险、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车臣战争,等等。   本栏目开篇之作是新华社记者撰写的《见证“和平”号的最后时刻》。请读者垂注。      2000年12月31日,时任俄政府总理的卡西亚诺夫签署命令:结束“和平”号空间站的工作,使“和平”号于2001年2月至3月间安全坠入南太平洋指定海域。此后,俄罗斯地面飞行控制中心开始调整“和平”号的飞行姿态,并对其进行全面检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平”号的坠毁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俄罗斯能够使这座体积约400立方米,重约137吨的庞然大物安全坠毁吗?人们心存疑虑。不少普通百姓对坠毁“和平”号的行动感到惴惴不安。这时,准确、及时、全面地报道与坠毁“和平”号相关的各种信息便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华通讯社驻莫斯科分社的科技记者,我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这项任务。自2000年12月开始,我对“和平”号进行全程报道。   我1974年出生,1997年6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获学士学位。同年7月进入新华社国际部俄文编辑室,负责稿件汉译俄工作。1999年11月,调入???际部科技新闻编辑室,负责科技稿件的编译工作。2000年,参加了国家重点图书《百年科学发明》和新华出版社图书《你还是你吗?――人类基因组报告》的编撰工作。2000年12月至2003年1月,在新华社驻莫斯科分社负责科技新闻报道工作,其间,我参与的“和平”号坠毁全程报道,是我十年记者生涯非常重要的一段经历。      低调处理,不急于大张旗鼓报道      从2000年12月至2001年2月间,与坠毁“和平”号有关的事件时有时无。除了2000年底前后“和平”号上先后发生遥感信号中断和停电事故,俄制定坠毁“和平”号计划和俄向“和平”号发射最后一艘货运飞船以外,“和平”号再无音讯。俄跨部门委员会为“和平”号制定的坠毁日期初步定在2001年3月13日至18日。因此,进入2月中旬,各种媒体便再也沉不住气了,整版的报道铺天盖地地涌向读者。   该不该立刻大张旗鼓地报道呢?经再三考虑,我认为应暂时低调处理。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变数太多。身处国际新闻报道的最前沿,可以接触到更加鲜活的信息。虽然,俄总理签署了坠毁“和平”号的命令,但是,反对之声始终不绝于耳。以俄罗斯共产党为首的议会党团大多反对坠毁“和平”号,部分俄航天专家和宇航员也加入了反对者的行列。据统计,明确表示支持坠毁“和平”号的俄公民仅占俄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曾在2000年初表示“支持‘和平’号继续飞行”的俄总统普京始终未对“和平”号的去留明确表态。在这种情况下,对坠毁“和平”号详加描述,一再地回顾、展望,有些超前。二是就各种媒体的报道内容来看,“文抄公”现象较为严重。有的报道,抄得近乎拙劣,逐字逐句地翻译欧美国家报纸上的文章,事实准确与否,是否片面,什么是坠毁“和平”号的主要内容,全都没有搞清楚。有的甚至连普通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也不顾及,把外电的篇章结构也照搬到文章里,东一锤,西一棒,不知所云。临来莫斯科之前,新华社国际部的领导已明确指示,“和平”号的坠毁是一个史无前例的重大事件。航天安全问题,俄航天大国的地位,俄航天发展未来走向均与“和平”号的坠毁密切相关。外电在多数情况下是不会直接为我们提供上述信息的。因此,必须自己采访。      学会与俄国人打交道窍门多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新华社记者的基本功之一。经过系统的调研不难发现,真正了解“和平”号的技术性能和能够提供丰富信息的机构是俄罗斯地面飞行控制中心。能否掌握这一消息来源是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必须与之建立联系。与俄航天机构进行接触,须得到俄罗斯航空航天局的批准。与俄官方机构打交道是有“学问”的。由于人力有限,由专职科技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