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形象流变梳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介子推形象流变梳理

介子推形象流变梳理-汉语言文学 介子推形象流变梳理 王召君 摘 要:介子推故事以《左传》为源头,流传至今,随着故事内容不断演变,介子推的形象也不断丰富,反映出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本文将对介子推的形象流变予以归类梳理,探讨形象流变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关键词 :介子推 形象 流变 介子推的故事,始见于《左传》,全文约两百字,讲重耳复国后,介子推不言禄,携母归隐。以此为基础,介子推的故事不断丰富。历代的正史、笔记、散文等在记述时不断增添内容,后世的文学创作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演绎,加之故事与寒食节的结合,更催生了许多民间传说。因此,在故事的不断演变中,人物形象也呈现出多面性,体现了不同阶层的心理诉求,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 一、隐士 《左传》中对介子推的记载仅一处,见于僖公二十四年,原文如下: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这段记载以介子推的言论为主体,突出其“不贪天之功”的品质,加之归隐的结局,已展现出一个基本完整的隐士形象。隐士文化在中国起源很早,从传说中尧舜时代的许由到《史记》中记载的伯夷、叔齐,隐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显性的存在成分。在以道德为标杆评判人物的古代社会,隐士以“不言名利、品行高洁”得到认可和赞美。《左传》这段文字,记载的就是这样一个隐士。之后的史家记述延续这一要义,突出介子推“不贪功”而选择“归隐”的品质。《吕氏春秋》评价介子推“离俗远矣”;《史记》丰富了介子推故事的内容,完整沿用《左传》的记载,通过其他情节的补充,介子推的隐士形象更加突出。史家记述以“求实”为要义,故未取“割股”“焚山”等荒诞传奇的情节,后代介子推的故事不断传奇化,后代也多有学者予以辨析,如明代的张大复、清代的顾炎武等。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梳理了介子推故事的演变过程之后得出结论:“今当以左氏为据,割股燔山,理之所无,皆不可信。”因此,“高洁隐士”是介子推最原本的形象。 西汉时期刘向的《列仙传》对介子推的隐士形象做了进一步推进,赋予其道家仙化气息: 介子推者,姓王名光,晋人也。隐而无名,悦赵成子,与游。旦有黄雀在门上,晋公子重耳异之,与出居外十馀年,劳苦不辞。及还,介山伯子常晨来呼推曰:“可去矣。”推辞母入山中,从伯子常游。后文公遣数千人以玉帛礼之,不出。后三十年,见东海边为王俗卖扇。后数十年,莫知所在。 在这则记述中,介子推本就是一个隐者,从亡过程略而不记,归国后复归出世,且行踪飘忽难定,俨然一个危难济世的世外高人,如鲁仲连之属。这种形象的介子推在后世道家的典籍中数次出现,以致有学者专门辩驳介子推之“道”非道教之“道”,如“介子推曰谒而得位,道士不居……不过言有道之人,非道教也。”(清·袁枚《随园随笔》)但不论如何,世外高人形象的介子推一直在流传,在清代传奇《介山记》中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发挥。在《介山记》中,介子推身负奇才而不屑仕途,为重耳求贤之诚与好友解张力劝而出世,完成匡扶社稷大业之后,与其母、解张得到天帝的封赏,位列仙班。随之而起的还有各种传奇逸闻,如东晋王嘉《拾遗记》记:“晋文公焚林以求介之推,有白鸦绕烟而噪,或集之推之侧,火不能焚。”增强了介子推形象的神秘性。 对介子推归隐缘由的不同解释,造成了不同的介子推形象,上述的“高洁隐士”和“世外高人”,都出于人物对现实的疏离,或多或少带有道家出世的色彩。若脱离这种色彩,以儒臣的角度来看,介子推又有着不同的形象。宋神宗曾封介子推“洁惠侯”,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翰府名谈·洁惠侯记》云:“母曰:……与其俯就一时之禄,不若成万世之名。子推乃入绵田山不出。”介子推归隐被解释为对“万世之名”的追求,这是一种典型的求“留名青史、万代流芳”的儒臣思想。结合后代不断增衍的介子推忠臣事迹,对归隐原因做这种处理自有其合理之处。元代杂剧《晋文公火烧介子推》中也有这样的唱词:“奉帝临朝一时荣,背母归山博个万代名。” 对介子推归隐的原因,还有一种更直接的解释——怨怒而隐。这使得介子推成为“功臣无赏”的“怨臣”代表。《庄子》对介子推故事的描述即“子推怒而去”,王逸注《楚辞章句》:“文公得国,赏诸从行者,失忘子推,子推遂逃介山隐。”集中体现介子推怨怒之情的《龙蛇歌》《吕氏

文档评论(0)

ipad0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