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发现了“中国”起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他发现了“中国”起源

他发现了“中国”的起源   拥有陶寺的临汾,毫无疑问地说,就是中国的源头。      2009年6月21日,从陶寺考古现场又一次传来喜讯:“陶寺史前天文台考古天文学研究”项目组利用陶寺遗址出土的“圭表”复制品测量日影宣告成功!这是陶寺考古发现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这一最新成果不仅确认了尧那个时代即有了“地中”之说,而且认定,那时就是由地中之说来确定国都位置的。这就为古老的“国中之国”,即尧都的选址定位提供了依据。无疑,这一重大发现把陶寺考古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世人将期待的目光继续投向陶寺。关注着考古进展,关注着考古工作者能尽快揭开陶寺新的秘密。   这时候走进众人希望的是何驽博士。几年前我写过一篇题为《何驽博士》的文章。对于他忘我工作,全心全意进行考古发掘研究的精神表示了深深的敬意。如今,回眸往事,何驽博士和他所带领的考古队可??说硕果累累,令人艳羡。屈指数来,引人注目的就有:王者大墓、早期城址、宫殿区核心建筑和古观象台。   王者大墓似乎不足挂齿,因为陶寺遗址过去众多的发现都是墓址。然而,这可不是一般的墓葬。墓主是一位王者不说,而且其中器物的特征较前有了变化。正如考古报告所说:随葬品反映出中期大贵族的丧葬理念大为改观,早期大墓习见的世俗陶器群和木、陶、石礼器群不再见于该墓。该墓改而崇尚玉器、漆器和彩绘陶器,它们都有可能扮演着新礼器群的角色。而且,还有墓葬被捣毁,中期小城内的贵族墓葬在陶寺文化晚期遭到了全面的捣毁和扬尸。这种毁墓行为,与晚期在陶寺遗址上所发生的毁宫殿、扒城墙等破坏行为遥相呼应,表明当时的社会矛盾严重激化。正经历着一个社会转型的阵痛阶段。这显然预示着国家的形成已是必然。   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随着早、中期的城址出现,不光国家的形态明显了。都城的形态也越来越明显。如果说墓葬出土器物只能提供人们对那个时期生活的猜测。那么,城址的出土则是对国家、对都城的真实再现。何况,城址中分布着宫殿区、仓储区、祭祀区,这些建筑的遗址在黄土的掩盖下一直保存到今天,似乎就是为了说明那个曾经辉煌的时代,已经有了规模宏大的城市。   当然,更为令人刮目相看的还是古观象台。《尚书?尧典》明确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回溯往事,无数中华儿女都陶醉在先祖的文明华光之中。可是到了近代,西风渐入,一切都要考古实证,这典籍上的记载受到了挑战,遭到了怀疑。无言的典籍只能继续着无言的沉默。因而,当古观象台出土时,当他们一次一次的实地观测获得成功时,当太阳的光芒穿越土柱的缝隙,准确的映照在观测点上时,何驽博士和他的同仁们实际上是在代替无言的《尚书?尧典》发言:先祖用刀笔写下的文字就是真实可靠的往事。典籍复活了,历史新生了!至此,人们想起了一段过往的话语:   陶寺遗址所具有的从燕山北侧到长江以南广大地域的综合体性质,表现出晋南是‘帝王所都日中。故日中国’的地位,使我们联想到今天自称华人、龙的传人和中国人。   这是已故的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发自上世纪的判断。如果说那时的判断还带有猜测成分的话,那么,何驽博士和他的同仁们就用自己的发现使他的预言无可争议地变成了事实。此时此刻,多少人关注着陶寺,向辛勤劳作。揭示历史奥秘的考古工作者投去钦敬的目光。   然而,有谁会想到,此刻何驽博士却没有过分欣喜,甚而心里还有些沉甸甸的。那是因为他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目标。假设说,陶寺就是尧都,但是关于尧都历来有定都说和迁移说,尧为什么要将都城定在这里?或者说为什么要将都城迁移在这里?他再一次想起《史记?五帝本纪?集解》中刘熙的话:“帝王所都日中,故日中国。”往常想一想也就过去了,此刻却在他的脑海中反复萦绕难以驱散。莫非这个“帝王所都日中”的中就是大地之中?莫非尧就是以大地之中定位建都的?这个设想的出现让他想到了古代天文历算著作《周髀算经》,书中有关于地中的记载:“夏至南万六千里,冬至南十三万五千里,日中立竿测影。此一者,天道之数。周髀长八尺。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   由《周髀算经》的记载,何驽博士又想到了那个倚在王者大墓的木杆,那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是呀。这根木杆发现迄今已经过去了几年,可是还没有脱去神秘的面纱。这根竖立在王墓的木杆,它的上面涂有黑色、绿色和红色标记的漆,旁边壁龛里还放置着具有圆形小孔的玉器――戚。那么,这些器物在当时的功能是什么?为什么会成为陪葬品放置在大墓中?他一次一次的盘算,难道还要这神秘的物件继续神秘下去?何驽博士冥思苦想,在不得其解时,忽然从天文学家的话里得到了启示。   2009年春分,从古观象台实测过春分的日出,前来观测的天文学家问何驽:这里有古观象台,还能没有测日的器物?此话使他茅塞顿开,思绪再也离不开那根木杆了。不过,将木杆的长度和《周髀算经》中的尺寸一比,长度根本对不上。显然,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