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慈善·“走婚”老人·80后闪婚族·为文明发愁.docVIP

可怜慈善·“走婚”老人·80后闪婚族·为文明发愁.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可怜慈善·“走婚”老人·80后闪婚族·为文明发愁

可怜慈善·“走婚”老人·80后闪婚族·为文明发愁   8月,数十名云南籍清华、北大新生分乘两架包机从云南抵达北京。这是继去年云南学子收到报到“大礼”后,今年某企业再次投入30万元与当地的两家媒体第二次包机送新生去北京。主办方称,他们会将这样的活动一年年办下去。对于昔日沸沸扬扬的“质疑声”主办方坦言:不管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都是传递一片爱心。   今年,云南有20万名考生参加高考,78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其中五分之一为贫困生。包机送学子们到北京很奢侈吗?不利于他们的人格发展吗?有人质问为什么不是乘火车,而是包飞机?但如果是包两节软卧,还会有人质疑为什么不是硬卧、硬座?最后也许会一直质问到为什么要让莘莘学子走路去北京?其实,包什么送学子们进京并不重要,它只是个形式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社会公益行为的态度。   无利不起早是自古流传的一句俗语,也是人之常情。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做如此扎眼的事不会不为人所知,如果说媒体参与了,就轻言企业在有意自我炒作,笔者以为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味道。据说,两年来包机送学子们进京的这家公司是靠卖矿泉水一分一角微利经营的,如果用一分分赚取的钱与30万元相比,“出此下策”炒作自己,该企业老板非傻即痴。   在我们身边,许多慈善行为被无情地视为“伪善”。去年,中华慈善总会的统计数字显示,占有社会财富80%的富豪们,对社会的慈善捐赠却不足20%。国内登记在册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纪录的不超过10万家,也就是说99%的企业从未参与过捐赠。2005年曾有一项统计,中国慈善机构获得的捐助总额约5。多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当年GDP的0.02%。而美国同类数字为21.7%,英国为0.88%,加拿大为0.77%。从这组数字可以看出,我们的慈善行为不是太多,而是少得可怜。   “出门一把锁,回家盏灯。”这是对如今社会孤寡老人的形象描述,也是我国人口步入老龄化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据最新资料显示,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丧偶者接近4000万人,占老年人口比例的30.6%,而且这一比例正在呈上升趋势。面对这一处境,近年来社会上悄悄流行起一股孤寡老人“走婚”潮。所谓“走婚”,即不婚而居、不婚而伴。   在家庭、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孤寡老人的“走婚”往往出自现实的考虑:其一,“走婚”满足了老人们相互照顾、排遣寂寞的现实需求:其二,规避了与子女在赡养、财产分割等问题上的矛盾;其三,社会大环境对老年人“走婚”现象的宽容(据网上调查显示,70%以上的人表示可以接受和赞成老年人“走婚”);其四,“走婚”形式为老年人留下一定的缓冲期,或结婚,或分手,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然而,排除“走婚”可以满足老人们选择自由,爱情、幸福的权利,以及规避与子女间赡养。财产分割上所产生的矛盾等积极的一面,“走婚”毕竟不受法律保护。同时还潜藏着诸多隐患,这种隐患随着彼此年事日高将会逐渐凸现出来。譬如一方突然发生意外,另一方子女难免会产生想法,将责任归咎于对方,甚至搞得鸡犬不宁。   在当下这个以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如何面对孤寡老人的精神需求和再婚权利,如何排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和合理安排好他们的晚年生活,已成为摆在社会学家、伦理学家以及全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是一道难题而变得麻木不仁,不能因为老年人“走婚”不合法而任由隐患自生自灭,社会有责任和义务正视这个庞大的群体,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怀。   闪婚族是近来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新词汇,言简意赅,即速婚,速离,其领军人群多发生在我国1980后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身上。有数据显示,“80后”轻率结婚又草率离婚的人数在持续走高,成为目前离婚的高发人群。2006年北京共办理离婚登记24952对,其中五分之一的婚姻维持不到3年;三分之在结婚5年内离婚,结婚不足1年便婚的有970对,其中52对结婚不到1个月。而所有离婚者中,“80后”占有相当大的比例,90%的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   有人总结说,50年代离婚,罪在包办婚姻:60年代离婚,罪在阶级成分;70年代离婚,罪在路线斗争;80年代离婚,罪在下岗失业;90年代离婚,罪在富贵思淫。而新世纪所面临的“80后”离婚,愚以为罪在婚姻物质化。婚姻从昔日神圣的殿堂掉入以自我为中心的泥淖,利益成为婚姻的宣言。诺贝尔奖得主贝克尔曾断言:当“合伙”的预期收益超过保持独身或继续寻找配偶所担负的成本时,个体便会选择结婚。而以闪婚著称的“80后”,其对“不良资产”的整合和剥离,其速度之快令人瞠目,加之新《婚姻登记条例》的实施,给这些“游戏婚姻”提供了方便,只要双方带齐三证,离婚过程简便得不会超过半小时。   有专家指出,“80后”之所以成为闪婚的高危人群,其原因往往来自于“以自我为中心、社会经验不足、生活料理能力差,缺乏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