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日本“岛国性格”形成及影响
日本“岛国性格”形成及影响
摘 要: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两儒咫尺”。有限的耕地与地震、台风等灾害频发的自然条件,使日本人的民族性格中积淀了极其强烈的危机感,同时也迸发出强烈的创造力和奋斗精神,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岛国性格。它起源于日本最初的岛国文明,在中世纪与东亚文化圈尤其是儒家文明的博弈过程中形成,内化于近代与西方文明的接触中。这种民族特性一方面对日本的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其形成的“武的文化”又为其侵略扩张提供了温床。
关键词:岛国性格;自然环境;儒学;佛教
一、日本的岛国性格及缘起
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其国家的地缘有很密切的关系。日本是一个岛国,结合地缘来讲,我们可以将日本的民族性格称之为岛国性格。这种岛国性格是指日本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基础上,在其自身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而形成的民族特性。
日本位于太平洋西侧,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隔海相望,少平原,多山地、丘陵,农耕条件不好。作为岛国,日本有“万岛之国”之誉。海岸线总长3万多公里,这为其对外的发展交流提供了可能。日本全境有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占1/3,有“火山国”、“地震国”之称,这就使得日本境内缺乏稳定发展的地理环境。狭窄的生存空间与贫乏的资源造就了日本人最基本的岛国性格:务实、忧患、急躁、好战,并形成了看世界的独特岛国视角,这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开放性的糅合:一方面,孤立的岛屿使其形成了该民族的生命一体感意识;另一方面,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日本人要创造自己的文明是很困难的,内在的需要与边缘地带的结合决定了日本民族吸收性的一面。
日本的岛国性格是在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在与周围文明接触过程中,结合自己的需要对外来文明与本土文明调适的结果。它起源于日本最初的岛国文明。日本自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便在与自然的抗争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理念及信仰。主要表现为:“岛国特定的地理环境使日本人在相互协作、共同劳动中形成了生命一体感意识;在自然美景的陶冶中,以及神道教亲近自然理念的???配下,形成与自然合二为一的情愫及现世主义文化性格”。[1](P3-4)公元前2-3世纪,日本进入弥生时代,大陆的先进农耕技术、纺织技术、养马技术、制陶技术及土木建筑技艺等外来文明被大量地吸收。外界的农耕文明与日本固有的忧患意识相结合,既促成了日本社会文明的起步,也成为日后日本积极侵略扩张的历史渊源。
如果说弥生时代仅仅是日本文明刚刚起步、岛国特性初露端倪的话,那么在此后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形成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儒教、佛教与原始日本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日本结合自身的需要,渐渐形成了独有的性格文化。
二、岛国性格的形成
(一)儒学的吸收与内化
公元3世纪至7世纪,中日交流日趋频繁,中华儒学文明强烈辐射日本。汉字和汉籍儒典的传入,既方便了日本人学习汉字、汉文,也为日本人吸收儒学佛教思想提供了契机。
儒学在日本经历了从嫁接到改制两个历史阶段。从日本大和国建立到武士社会形成之前是日本对儒学的嫁接时期。这一时期,日本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的吸纳儒家思想。公元5世纪初,大和统一国家建立后,日本社会亟需系统化的社会价值理念来维系,追求现世主义的儒家思想正能填补这一空白。公元603年及604年圣德太子所制定的“冠位十二阶”及《十七条宪法》正是将中国儒学全面嫁接移植的表现。“冠位十二阶”的冠位名称实际上是在儒家学说“三纲五常”中的“五常”之上冠之以“德”,旨在以儒家“德”的思想教化贵族。《十七条宪法》如“不得圣贤,何以治国”、 “毋敛百姓”等则充分体现了儒家“以德治国”的思想。
从武士社会形成到幕府末期是改制儒学时期。该时期,“以德治国”的思想逐渐淡化,“忠诚”理念代之而起并愈益得到强化。随着武士社会的建立,为巩固统治之需,统治者片面强调儒学之“忠”,要求“臣对君无条件忠诚”。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经过日本民族的吸收和内化,“忠”“孝”“忍”被接受而发扬,然则其精髓、也是中华民族最为精湛沉淀的核心“仁”字却被淡忘,中国的“和”理念嫁接在了忧患意识极强的民族身上,成为“武”,并成为日本人民族特性的一部分。“日本民族与中国文化接触之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与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2](P2)中华文明对日本民族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对佛教的整合
佛教于公元6世纪传入日本列岛。如同儒学,佛教传入日本时也体现了日本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本地垂迹”――神与佛的融合。佛教尚未传入日本之前,日本民间广泛崇敬神,佛教传入后,神佛相互接近和渗透,出现了神佛“同体说”和“本地垂迹说”。按照“本地垂迹说”,天照大神被认为是如来的垂迹,八幡神被认为是阿弥陀佛的垂迹。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施工方案.docx VIP
- 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pdf VIP
-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7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VIP
- 班费收支明细表.xls VIP
- 宾馆前台交接班记录表.pdf VIP
- 基于人工智能的博物馆智慧导览服务系统建设与应用——“辽小博”AI智慧导览系统的探索实践.pdf VIP
- 2024年秋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开学第一课 开启科学探索之旅.pptx VIP
- 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2023年858信号与系统考研真题答案.pdf
- 2024年款 上汽通用别克 昂科威Plus 车主手册用户手册说明书.pdf VIP
- 《保密法》培训ppt课件下载.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