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图示记录的运用.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例谈图示记录的运用

例谈图示记录的运用-科学论文 例谈图示记录的运用 蒋丽君 小学生年龄小,描述能力弱,要将自己的思考用语言讲述出来,难免会不全面或不到位,往往导致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表达不充分、不严谨。图示记录不但能形象地表达学生头脑中的所思所想,还可以帮助学生从具体的形象中抽出本质来,这样的训练越多,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也就越强。 图示记录其实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一个过渡,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台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图示记录的方法,能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层层暴露和展现出来,可以帮助教师在有些内容的教学上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这对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推动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触动认知,暴露前概念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想办法让学生把前概念充分地展示出来。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图示的形式表现出来,将隐形的思维显于纸面,暴露思维轨迹,便于教师准确把握学情,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 自编教材《玩磁铁》一课中,在学生进一步研究一块磁铁各部分的磁力大小时,教师先让学生猜测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上磁力的分布情况,并用小圆圈表示回形针,把猜测结果用图示的方式记录下来(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磁力分布的认识并不相同,但都清晰地展现出自己对磁铁各部分磁力大小的猜想。他们对磁铁各部分磁力大小分布情况的认识是很浅薄的,甚至是一无所知,但认识本身却是丰富多彩的。又如,《食物的消化》一课教学之前,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对食物在体内消化的前概念。此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用图示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记录下来(如图2所示)。可以发现,学生对食物在体内消化是有一定认识基础的,许多学生都知道胃、肠、食道等消化器官,并能模糊地说出它们的功能。 通过图示呈现,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情并把握教学的起点,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和探究环节,教学就更有针对性。 二、化难为易,建构核心概念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当学生对科学概念有了模糊的认识,但难以用语言准确表达时,引导他们做好图示记录,不但能形象表达学生头脑中的所思所想,而且还能帮助学生从感性走向理性,从而更好地建构核心概念。《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在学生拨动钢尺、橡皮筋使其发声的活动中,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钢尺、橡皮筋发声时的运动状态,并提示学生用箭头“↑”的方式记录下来。在观察活动中,学生将难以清晰观察到的振动现象较好地通过图示表示出来(如图3所示),为认识振动搭建了很好的脚手架。从钢尺、橡皮筋振动的图示记录能看出,学生对振动的感性认知已较为丰富。 在学生认识发声的钢尺、橡皮筋都在不断重复地作往复运动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锣、音叉发声时的运动状态,并通过用手摸或用其他轻小物体靠近等方式来感觉。之后,教师再次让学生将感觉化为图示,用“↑”记录下锣、音叉在发声时的运动状态(如图4所示)。 通过图示呈现钢尺、橡皮筋、锣、音叉的运动状态,学生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不断重复地作往复运动。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认识:不断重复地往返运动叫振动,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又如《空气的性质》一课,学生在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活动中发现,密封在注射器里的15ml空气,在活塞慢慢挤压时,空气所占据的空间渐渐变小;松开活塞,活塞自己慢慢回弹,恢复到原位。学生认识到,在这一变化过程中,15ml空气并没有少,但空气被压缩了,占据的空间变小了。虽然不必深究空气为什么能压缩,但学生的记录已经反映出他们的深层思考:空气间的间隙由大变小了(如图5所示)。 科学课教学中,学生基于实验现象,借助图示记录的方式展现思维过程,能够有效地将无形的科学知识展示出来,再通过交流碰撞,更好地建构科学概念。 三、迁移拓展,深化科学概念 以“空气占据空间”这一内容为例,学生在知道水、石头等物体要占据空间后,借助“纸巾的变化”和“吹气球”两个活动对空气占据空间进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用图示将纸巾盒和气球的变化画下来(如图6所示)。 学生的图示记录表明,他们发现“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实实在在占据了水杯和瓶子的空间,深化了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 又如《溶解》一课,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高锰酸钾是如何溶解的,但对无色透明的方糖的溶解他们却无法直接观察到。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图进行迁移,从而加深学生对固体在水中均匀扩散直至溶解的认识。学生将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通过图示表现出来,说明他们在概念认知和思维发展上都扎实地向前迈进了一步。这样的活动安排在教学的最后,对学生概念的巩固和思维的激活将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214431) (本栏目责任编辑陈文斌)

文档评论(0)

ipad0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