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追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普通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追寻

一个普通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追寻   什么样的语文教育是理想的语文教育?这是很难以一言以蔽之的。但是,语文教育应当是意蕴深远、滋养情感、充满理趣、开启智慧、建构语言的。因此,立“意”、生“情”、明“理”、启“智”、得“言”,应该成为当下语文教育追求的境界。      一、立“意”――感悟蕴含的深远意境      汉语言是民族的文化,也深深地烙上了民族思维的痕迹。“意象组合”、“以形写意”是其突出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独立意象的存在,将之演绎出来就是一曲歌,一幅画,一首诗。这种“意象组合”也决定了它所散发出来的情趣、意蕴、思想、情感、信念等都是前后贯连着的。但是。呈现在文本上的文字却往往是抽取了无数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形象和血肉之后剩下的一个空壳,它只是以一堆冰冷的符号形式散落在一张张白纸上。而真正的阅读就应该穿透这符号的表层,去探求其前后贯连着的意义、情趣、意象以及潜流着的思想、信念。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善用直观,巧设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想像和联想,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明的画面,创造出丰富而生动的情境和意蕴,使文本所描绘的人、事、景、物立体丰满起来,活生生地“站立”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   如教学苏教版国标教材第十二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的“内洞”部分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双龙洞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的奇特景观,我先出示了这样一段文字介绍:内洞的景物奇形怪状,千姿百态,人们因此而想像了许多有趣的名字,如“黄龙吐水”、“青蛙盗仙草”、“单峰骆驼”、“寿星仙桃”、“倒挂蝙蝠”、“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金鸡展翅”、“龙麟龙爪”……接着,我让学生凭借这些名字张开想像的彩翼来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或者说说自己还想到了哪些有趣的情景,并给它取一个有意思的名字。然后伴随着《高山流水》的天籁之音让学生欣赏一组图片。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赞美和诵读。通过这样一段富有“诗韵”的教学,仿佛打开了学生鲜明的“视界”,带领他们走进了艺术的殿堂,使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而学生仿佛就亲身到了双龙洞里走了一遭,那崎岖不平的洞底,高低起伏的洞顶,纵横交错的石笋,似人似物的钟乳石,妙趣横生的景观就在眼前。汉语言的意象性特征启示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其思维的特点,符合其本质的特性,这是语文教育应该持有的观念。      二、生“情”――荡起真挚的情感涟漪      文章是作者情感的产物,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情感精神的寄托。正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人情”。   (刘勰语)阅读文本就是借着语言文字的桥梁行走在这段用“情”铺就的生命历程里,从而品味到作者流淌在笔尖的聚散离愁、壮志豪情、欢乐悲喜、酸甜苦辣……和作者一起体验心跳的节律,在情感的“翻江倒海”中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有了这样的“情”,语文教育才是“善”的教育,才能让学生获取心灵上的震颤,在忘我的投入与同化中达到心灵与心灵的自然契合,从而构筑“精神的家园”,铺就人生的底色。否则,我们只能在一堆“思维的外壳”上机械地拆解,享受不到任何心灵上的愉悦和滋养。   读完《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它那奇伟磅礴、催人奋进的力量,感受到后生们粗狂豪放的性格和昂扬高亢的激情。教学中,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安塞腰鼓的范读影像,在广袤苍凉的高原背景下,在鼓声隆隆的气氛渲染中荡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接着抓住文中“反复”这一表现手法和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细细地揣摩、体会、感受、领悟,促使学生情感逐步升温;然后抓住后生们“狂舞”时的情景,想像那飞扬的流苏,急促的鼓点,蹦跳的脚步,闪烁的瞳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最后引导学生富有激情地诵读,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喷薄释放。文章不是无情物,扣住了这个“情”字,我们的教学才能荡气回肠,才能唤醒那尘封的情思,沉醉到文本中,与主人公共同吟唱一曲或悲或喜、或扬或抑的歌。      三、明“理”――陶冶至善的心灵品性      汉语言作为我们的母语,它承载着传承人类文明的使命,这是语文教育责无旁贷的使命。韩军在他的《再论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一文中讲到:“语文教育的根本,就是一种主体精神的教育,是精神经验的教育;是一种人化教育,人的教育,是关涉语言学习者精神成长的教育。”这又何尝不是,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思想的凝聚,信念的投注,灵魂的熔铸。中国的先哲圣贤、文人骚客用他们的智慧和满腔豪情为我们创造了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其中不乏精神遗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心怀天下、无私奉献的博大情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坚韧不拔、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乐观向上、独立不羁的不懈追求……而时代所尊崇的一些主流价值也熔铸进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