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陶春辉我大航海时代
陶春辉我大航海时代
2011年12月11日,我国大洋科考主力船舶大洋一号顺利抵达山东青岛,标志中国大洋考察史上历时最久、航程最长的一次远征,终于画上圆满的句号!
黑烟囱、宝石山、盲虾、热液鱼……科学家为我们带回了哪些大洋深处的秘密?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大洋科考意义何在?那些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的海洋工作者们又有着怎样的情怀呢?
本期会客室,我们有幸请到了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大洋考察第22航次(即本次)首席科学家陶春辉教授。
“海底捞针”,大洋深处的奥秘
记者(以下简称记):369天航行,11.88万公里行程,非常了不起。陶教授,当您圆满完成任务,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刹那,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陶春辉(以下简称陶):首先,必须向同学们“澄清”一点,作为我个人来说,并?有在海上待满369天,而是参与了其中两个航段的科考。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根据具体任务进行航段的分配。
这不是我的第一次大洋科考,但还是令人非常兴奋。起码,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表现得非常出色,不但圆满完成了任务,还充分展现了我国海洋工作者热情、勇敢、团结、创新的精神品质。我感到很骄傲。
记:为什么要进行这么漫长时间的大洋科考?这次,也就是中国大洋第22航次环球科考的具体任务又是什么?
陶:动力来自于我们对海洋的探知欲。尤其在大海的深处,那里到底有怎样的一个世界,又隐藏着怎样的不为人知的奥秘?我们常开玩笑说,人类对海洋的了解,甚至还不如对月球表面了解得那么透彻,至少,月球表面的地图是已经很清晰地画出来了。所以,我们希望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科考,来不断认识海洋,发现海洋。
明清以来,因为众所周知的一些原因,我们国家对于海洋的探索可以说一直是处于停滞的状态。近几十年,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强盛,这方面的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一次,我们的航线覆盖了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三大洋,是有史以来航线最长、规模最大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多金属结核、深海环境、深海生物基因和深海生物多样性等调查研究工作。
记:我们知道,您是中国第一个海底“黑烟囱”(海底富含硫化物的高温热液活动区,因热液喷出时形似黑烟囱得名)的发现者。能跟我们简单介绍下“黑烟囱”吗?在这次科考中,您和您的团队又有什么新发现?
陶:1979年,美国“阿尔文号”载人潜艇在东太平洋中脊的海底熔岩上,发现了数十个烟囱状的东西,还不断有高温的热液从烟囱口喷出。这些热液中带有大量的硫化物。热液与周围冰冷的海水混合,很快沉淀下来,日积月累,就成了一个个“黑烟囱”。科学家在这些“黑烟囱”的周围发现了各种奇特的生物,比如管状蠕虫、盲虾,等等。在如此高温高压的环境,生物居然也能生存。于是,科学家们推测,地球早期的环境是不是可能就类似这样呢?甚至,原始生命会不会起源于黑烟囱?
总之,关于“黑烟囱”的一系列研究发现,可以说是几十年来,全球海洋地质调查所取得的最重要成就。2009年,我们的科考船首次在东太平洋海底发现了“黑烟囱”,这次,我们不但在大西洋、太平洋的海底发现了16个黑烟囱热液区,还捕获了一条怪异的鱼――像一只大蝌蚪,全身灰黑色,?有鳞片,却长着坚硬的毛。这些热液鱼专吃周围随处可见的盲虾,它们死后,尸体又被嗜硫细菌分解。这为我们研究海底生态系统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记:在一片漆黑的大海深处,是依靠什么方法来发现这些黑烟囱的呢?
陶:其实,我说大洋科考有点像“海底捞针”,技术很关键。我们这次使用了很多全新的设备、仪器。其中,深海综合锚系浮标观测系统、中深孔岩芯取样钻机等都是第一次投入使用;此外,我们还第一次在洋中脊热液区成功利用声学深拖系统进行了深拖作业,获取了很多关键性的数据。
记:我们都知道,去年,中国自造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抵达了5000多米深的海底,这次既然是深海作业,为什么不用上我们的“蛟龙”号呢?
陶:主要还是成本问题。不过,即便?有“蛟龙”号,我们还是依靠新技术采集到了珍贵的海底金属硫化物。机械手连着缆绳,在缆绳上通高压电,船上就能操纵机械手在海底做动作。当然,必须承认,这样的过程也是极其艰难的,一方面缆绳会被洋流冲得摇晃不止,另一方面,海底地形复杂,很多时候,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设备仪器在岩石中卡住,却无能为力。
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人类搭载先进的载人潜水器到深海进行第一线观测,是完全可能的。
漫长旅程,要学会“自得其乐”
记:说到环球科考,很多人会联想到哥伦布、麦哲伦……总觉得这个过程是波澜壮阔、充满浪漫色彩,令人神往的。不过听了您前面的介绍,我更愿意相信,其实你们的航行是充满了未知和危险的,是这样的吗?
陶:工作很忙,我们需要夜以继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