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培养学龄儿童创造力启发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培养学龄儿童创造力启发
【摘 要】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精髓,其中“民主教育观”、“六大解放”、“组建集体生活”及“三个需要”等都是创造教育的重要体现,这些理论对学龄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学龄儿童创造力培养的现状,从教师树立正确的创造教育观、建构创造力环境及运用创造力教育方法入手,促进学龄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反思与发展。
【关 键 词】学龄儿童;创造力;教师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62-03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就像是天空的繁星,照耀着中国教育事业的进程,而创造教育思想便是其中的一页光辉。正如陶行知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1]他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山海工学团及培养特殊才能的育才学校,处处都体现着他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重视。如今,创造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目的之一,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发达,随着科技现代化的发展,国家亟需具有创造力的大批人才,这个巨大的担子落在了现代教育的肩上,对于教育研究者与一线工作的教师都应该向陶行知先生学习,致力于孩子创造性培养的进程中去。
一、创造力与童年期儿童的身心特点
对于创造力的定义,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正如心理学家抱怨:“创造力是应用的最不严格的术语之一,因而也是内涵最模糊的术语之一。”[2]不同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对创造力的内涵会有不同的理解,托尔斯泰认为创造力是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为扩散思维能力。日本心理学家恩田彰认为“创造性,就是有新的价值的特征;创造力,就是产生形成新思想观点的能力。”[3]我国学者林崇德将创造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目标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治理品质。”根据这些定义可得出一些共识,创造力一般表现为创造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及价值属性等。
现阶段,大多有关创造力研究较集中于学龄前儿童智力的开发与创造力培养方面,笔者在本文主???探讨教师对学龄儿童(童年期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从心理学角度讲,学龄儿童一般指6~12岁年龄阶段的儿童,也就是儿童的小学学习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童年期儿童处在具体运算阶段,这时期的儿童特征为,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循逻辑法则推理思维,具体运思期的儿童,对可逆性问题,不再以不可逆性的思考方式去思维,而且他们已具备了守恒的概念。[4]学龄儿童心理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智力与思维能力,不仅如此,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还表现在他们的心理活动自然、天真、直率,容易表露,并具有想象力的发展特点。所以,童年期儿童是智力开发,培养创造力的很好时机。
二、当今教育领域忽视了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事业正是诞生在革命动荡、民族危难的时期,那时的人民生活贫困潦倒、剥削压迫困扰于身,但他能够认清形势,既反对“仪型他国”又反对“坐井观天、闭关锁国”,从中国国情出发,认为中国的未来在于今天孩子的成长,运用卓越的创造意识培养了无数杰出人才。陶行知的育才学校就是为了抗战与建国培养幼苗特殊能力的学校,他从难童中选拔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培养了近500名专业人才,包括前国务院总理李鹏,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指挥家陈贻鑫,曾任中央乐团团长的杨秉孙,舞蹈理论家叶宁等。
在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还有陶行知这样的教育家如此注重中国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这种精神多么可贵。现如今迈入小康社会的我们,生活条件好了,素质教育的步伐也在加快进行,然而我们却缺少像陶行知先生如此重视创造教育这样的老师,我们尤感惭愧。
(一)教育培养模式出了问题
正如陶行知所说:“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5]环境对儿童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在我们的教育环境存在诸多问题,虽然已经是素质教育阶段,但应试的考试制度与模式使我们在用“跑短跑的方式跑长跑”。基础教育阶段本是培养儿童个性、兴趣、健康品质与创造力的关键期,可是 由高考带来的升学压力降临到中学生与小学生身上,学校以考试为中心,管得过严,忽视了学龄儿童的自主发展。而欧美国家相反,更注重儿童阶段个性的发展、兴趣的培养,进入大学才开始紧张起来。我们的教育培养模式或教育制度需要渐进的改革,应逐渐将基础教育的改革引导至考虑儿童个性发展与创造力培养的方向上来。
(二)教师未足够重视学龄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由于学龄儿童较活泼调皮,教师对学生管理严厉,教师在小学生面前过于严肃,老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未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