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物化学01绪论
* * * * * * * * * * * * 得到脲酶的结晶,证明了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詹姆斯·B·萨姆纳 James Batcheller Sumner (1887-1955) 美国化学家 动态生化 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第15页/共46页 三羧酸循环或柠檬酸循环或克氏循环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or Citric Acid cycle or Krebs cycle) 克雷布斯 Hans Adolf Krebs (1900-1981) 英国化学家 动态生化 195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代谢研究的里程碑 第16页/共46页 196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因与 Andrew Benson 和 James Bassham 发现卡尔文循环,或称Calvin-Benson-Bassham 循环 而声名显著 梅尔文·埃利斯·卡尔文 Melvin Ellis Calvin (1911- 1997) 美国化学家 动态生化 时期特征:对生物物质代谢、平衡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基本阐明了酶的化学本质以及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物质代谢途径。 第17页/共46页 指出镰刀形红细胞贫血是一种分子病,并于1951年提出蛋白质存在二级结构。 莱纳斯·鲍林 Linus Carl Pauling (1901-1994) 美国化学家 机能生化 195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1962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量子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的先驱者之一 第18页/共46页 1953年首次描绘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使人们第一次获知基因结构的实质 机能生化 1962年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詹姆斯·沃森 (James D. Watson) 弗朗西斯·克里克 (Francis H. Crick) 第19页/共46页 机能生化 1978年共获诺贝尔奖 汉弥尔顿·史密斯 Hamilton O. Smith 美国微生物学家 丹尼尔·那森斯 Daniel Nathans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 沃纳·亚伯 Werner Arber 瑞士微生物学家 1969-1972年,在核酸限制酶的分离与应用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第20页/共46页 机能生化 1980年共诺贝尔奖 赫伯特·韦恩·伯耶 Herbert Wayne Boyer 美国微生物学家 基因工程之父 保罗·伯格 Paul Berg 美国生物学家 第一个重组的DNA 1972 Berg在基因工程基础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成果 第21页/共46页 机能生化 1986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斯坦利·科恩 Stanley Cohen 美国生物化学家 1973年Stanley Cohen等(美)用核酸限制性内切酶EcoR1,首次基因重组成功 时期特征:科学家对生物的研究已从整体水平逐步深入到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伴随实验手段、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得对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功能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第22页/共46页 2001年 Venter(美)等报道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草图测序 第23页/共46页 我国生物化学的开拓者——吴宪教授 蛋白质研究领域内国际上最具有权威性的综述性丛书《Advances in Protein Chemistry》第47卷(1995年)发表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蛋白质研究的老前辈J. T. Eddsall的文章“吴宪与第一个蛋白质变性理论(1931)Hsien Wu and the first Theory of Protein Denaturation(1931)”,对吴宪教授的学术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该卷还重新刊登了吴宪教授六十四年前关于蛋白质变性的论文。一篇在1931年发表的论文居然在1995年仍然值得在第一流的丛书上重新全文刊登,不能不说是国际科学界的一件极为罕见的大事。 第24页/共46页 个体水平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生态圈 系统 器官 组织 亚细胞 分子水平 当今生物学的发展方向 微观方向←经典生物学→宏观方向 (形态、解剖、分类) 第25页/共46页 1.2.1 蛋白质的研究历程 蛋白质研究的初级阶段 蛋白质研究的发展阶段 (1)蛋白质结构的测定 (2)蛋白质功能的研究 (3)蛋白质组学的发展 第26页/共46页 1.2.1 核酸的研究历程 核酸的发现及结构的确定 核酸功能及规律的研究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基因组计划(人体、植物) RNA干扰及应用 微核糖核酸(miRNA)的发现及应用 核酸疫苗的发现、研究及利用 DNA甲基化 核酸营养研究 第27页/共46页 1.3 知识框架和学习方法 生物的种类千差万别,生命现象错综复杂,但是在分子水平上,生命的物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建立对生命现象基本原理整体框架的认识,可以掌握生物化学知识结构的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