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霍桑探案》功能型人物――包朗.docVIP

论《霍桑探案》功能型人物――包朗.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霍桑探案》功能型人物――包朗

论《霍桑探案》功能型人物――包朗   程小青的《霍桑探案》历来被认为是民国时期中国本土侦探小说的代表之作,小说除具备侦探小说的种种艺术特征之外,同时又具有中国传统小说“载道”的特质。这不仅表现在程小青对小说背景题材的选择上,对主要人物霍桑性情、意识等的刻画上,而且常常借助小说中的另一人物――包朗加以体现。   包朗是《霍桑探案》中私家侦探霍桑的老友兼搭档,程小青笔下的霍桑与包朗这种大侦探与助手的搭档原型直接取法于英国作家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与华生。包朗是一名职业作家,程小青在小说中告诉读者“霍桑探案”的故事均是由包朗创作的,协助霍桑探案只是包朗的业余所好。包朗热爱侦探工作、崇尚科学、同霍桑一样为了正义可以出生入死……在小说的叙事艺术中包朗的地位亦举足轻重:比如:在那些采用第一人称限知叙事的作品中,包朗便是故事发展的视角人物;而随着故事的发展,包朗对案情的推理或是内心的疑惑又相当于是一名勤于推理的读者。可以说包朗在小说叙事艺术中的地位和价值是不可撼动的,因为,无论是作者编故事还是读者参与故事都要大大借助包朗。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由埃伦#8226;坡始创、又在柯南#8226;道尔的侦探作品中定型了的主角与配角的搭档关系从一开始便是优势与缺憾并存。作为大侦探的助手,无论是华生还是包朗,其价值更多地体现于小说的叙事艺术之中,其缺憾则是作为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其形象不够个性与凸显。换言之,这一类人物设置的特点便是功能性价值远远大于人物的个性价值。进一步言之,如果说华生等西方侦探助手的功能性价值主要体现在《福尔摩斯探案》等小说的谋篇布局、叙事视角等方面的话,那么相比之下,包朗的功能性特点又比西方的侦探助手多出了一点――“载道”。具体而言,程小青通过包朗的“宏论”来“言道”。包朗的“宏论”突出地表现在《霍桑探案》中那些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中,让人无法忽视。   表现其一是包朗总是不失时机地对霍桑加以褒赞。如小说《古钢表》的开头:   在一般人的眼中,霍桑的性情要被看作是相当古怪的。他最厌憎无聊的???酬。他常说我国的有闲阶级里面,有一种专门应酬不作别用的人才。他们靠着祖先的余荫,无所事事,生活的方式只限于今天李家请客,后天张家答席;或是王某三十大庆应当去应酬几副扑克,赵家如夫人开吊,又得去敷衍几圈麻将。“不作无益事,怎遣有涯生?”便是他们的人生哲学。结果影响了那些意志薄弱的后辈,弄得社会的风尚奢靡好闲,正当的社交反不容易推行开来……   这段话放在小说的开头。若是有对《霍桑探案》的创作风格不熟悉的读者,很可能要认定下文将会是一篇人物评论了。   表现其二是包朗时常有意无意地为所从事的侦探工作辩护。试看《官迷》的开场:   有几个对于侦探似乎没有多大好感的人,曾有这样几句类似讥讽的话:“侦探是靠罪案而生活的;所以罪案和侦探的名词始终连接在一起,永远不分离。   这几句话显然在抱怨侦探是一种可憎可厌的不祥人物;他所到之处,罪案便会跟着发生。一般地说,这话是不合逻辑的……这又像是一段侦探工作的辩护词。   表现其三是包朗总会不失时机地发表对社会问题的主张、见解及对时事的看法。《活尸》中有一段故事写到霍桑被人诬陷卷入一场人命案,当地报纸趁机大造声势混淆视听,由此引出了包朗对记者违背职业道德、捏造不实之词的指责。在同一篇小说中,检查官要求当事人霍桑当庭陈述案情,约定的陈述时间已到,却仍不见检查官的踪影,引出了包朗的叹息:   我不禁暗暗叹息。官僚们的作风竟如此恶劣,指定十点钟检验,到了十一点钟,连人还没有到场。老百姓的时间,在他们眼中简直不值一文钱!   包朗的这些“宏论”时而涌动、时而低吟,犹如一条潜流贯穿在《霍桑探案》的大部分作品中,让人无法忽视。显然,程小青的这一创作特点并不是从埃伦#8226;坡或柯南#8226;道尔那里学来的,究其原因,应该说首先是承继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史传笔法”。我们说在史书中夹入议论,作为点睛之笔,以提醒读者加深对史书中人物、事件的理解,但小说毕竟是叙事文学,中国小说的叙事艺术由最初的“全知”到后来的“限知”,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使小说家们逐渐认识到,客观的叙述比他们的主观论述更有力量,更能表达他们的创作意图;相反,太多的说教只能让读者生厌,破坏小说的艺术效果。夏曾佑在《小说原理》中就此做过论述,认为叙事与议论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运用于不同的文体。他甚至认为写史书都不应该大发议论,最好全用史实说话,更何况是讲究形象与情节的小说呢?议论无非是为了表明作者的思想观念,在议论性的文章中不失为一种好的表达方式,但将之大段地运用到小说的创作之中,则只能说是作者的不明智了。正如与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辞气浮露”相比读者更欣赏的是《儒林外史》的“直书其事,不加论断,而是非立见”的创作风格一样。   原因之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