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林德散文对都市特性思考
论林德散文对都市特性思考
都市日益扩展为现代人无法规避的生存环境之一,并以其巨大的能量影响、渗透甚至塑造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面对都市及都市产生的种种现象与问题,很多华文作家在散文中都展开积极的思考与书写。他们或兴奋,或愤懑,或无奈,或困惑,或质疑,或焦虑。但他们往往强调人的主体性,或召唤其复归,或痛斥其丧失,或直陈其沉沦。同时,又相对轻视或忽略都市的主体性,仅把都市作为被动的观察对象。
台湾著名的新生代作家林?德作为“都市散文”的倡导者,在散文书写中呈现出另一种切入角度与姿势。他号召长期生活在都市的写作主体积极思考都市的形形色色,全方位体验、思索和领悟都市空间,通过书写“让都市中的建筑空间变成一种有机正文,充满着立体的动感、方位的诱导性、透视感,进而提供读者或作者某种或多种与空间交谈的可能性” 。他在散文中将审视都市的笔触聚集于各种分享都市特质的物,或者说符码,如房间、街道、各种家用与办公用品等,涉及的都市“建筑空间”不是单纯的建筑物(buildings),而是现代人在都市建筑的各种空间。他笔下的都市物基本可分为两个层次:都市景观与生活方式构筑物。它们都脱离了“物”本身,成为自足的小空间。前者着眼于都市外在构成物,是都市空间里随处可见的“物质建筑空间”;后者着眼于都市生活内里的附加物,是现代都市人生活必不可少的“智能建筑空间”。
关注城市景观已是很多写作前辈的文学实践。相对于热情满溢地赞誉或苛刻挑剔地批判,林?德充分实践了他自己的都市文学号召――介于“亲”与“不亲”之间。他双重、暧昧的态度首先源于他对都市景观的崭新认识。在长期城乡对立认识模式的熏染下,乡村、乡野景观似乎一直在文学园地里占据优势位置,是城市人心向往之的心灵休憩之所。但在林?德的认识中,城乡的断裂被同一性代替,两者的分歧在本质上竟是无所区别:“现代都市终究是我们生活所面对的现实;其实,田园的景观也逐渐冷漠化了,在农业步入工商业化纪元之后,那一望无际的单一作物栽培只有在温度和色泽上与沙漠有所区别,这种残酷的重复和单调的本质又何异于都市中一式的水泥窝巢。”作者强调了农业异??后与都市环境的趋同性,从而从外在景观角度否定了城乡对立的书写模式,认为应该充分正视都市,“整部人类文明史无疑将发展中的箭头指向都市化的路径” 。生活在都市的诗人也应该紧紧抓住时代咽喉,将都市的一切表征――铁轨、升降机、帷幕大厦表面成百上千的铜面减光玻璃、斜挂在升降机中的建筑蓝图和熔焊面罩,停留在垃圾桶盖上的白蝶以及报表机里吐出的穿孔纸张等入文,变成诗作的部分内容甚至主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模式,他的书写对象自然不会舍弃都市光怪陆离、缤纷异色的景观。这一点体现在他各种体裁的文学实践中。在散文里,他更借助景观思考都市空间的强大力量、历史属性、前世今生。景观超越单纯的物质或人文景观,成为都市身世的言说者与表达者,如夜市、清晨台北、公车、电梯、公寓、公园、房间、旅馆、街巷等。
叙写都市整体景观的篇章内容杂糅,情感也不再断然分明。如:《靓容》、《夜市》,将不同时间段的台北生活景观细细呈来,有喜爱,也有嗔怪;有热情,亦有冷静。《靓容》选取了不同时间段的不同空间来展示台北的“靓容”。“靓容”本为好看、漂亮的容颜,而在台北的“靓容”里,有破晓前基隆路上“缺乏稳定性和安全感的安谧和宁静”,如墓场碑石般的巨硕而错落的建筑物,有绚烂朝阳烘托出的都市那“爽朗艳丽的色彩和光泽”,有积聚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乘客的公交车,有载着千万种不同的心情也载着隐匿的罪恶的电梯,有夜幕下热闹的夜总会、地下舞厅等。它们有美丽,同样有拥挤、罪恶、噪音和污染,“交织着文明和无明、交杂着希望和失望、交融着理性和缪性”,共同筑就了都市的靓容――现代都市人必须面对的生存现实。《夜市》则直接将笔墨集中于都会夜市的版图,逐次谱绘了流动摊贩、警察、乞婆、摸彩游戏、蛇店、服饰摊等种种情状。它们“无歧义而多歧义地包容在夜市的怀里”,体现了社会是“庶人的、民主的、饱含散文精神的;在制度和整齐外,都市里必须存在发泄随便和拉杂的空间”。他这种宽容甚至是赞赏的态度就压缩了另一种情感指向――面对乞婆的心灵粗糙、屠蛇者与观赏者人性深处的虐杀心态等可能产生的谴责、批判等,正与他利用“靓容”一词的歧义、暧昧相一致。因为他把都市与田园、乡村、城镇同看作是“人类改造地球不同程度的现象”,诗人的“自觉”使他意识到这一切正是文明的本身在说话――它们是都市的必然之物。因而,他清醒地看到了都市靓容里的繁荣以及难以解决的“文明苦果”等。但在书写这些都市符征时,他有效地控制了情感的漫溢,显示了对它们的理解。林?德对都市整体景观所抱持的态度正是一种“饱含散文精神”的态度,也是他力倡的抓住生活现实本身的态度――本然的态度。正是在这种本然视角的观察中,都市只有色彩缤纷的生活、五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