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妈”陶华碧路边摊大作为.docVIP

“老干妈”陶华碧路边摊大作为.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干妈”陶华碧路边摊大作为

“老干妈”陶华碧路边摊大作为   2012年3月12日,“老干妈”辣酱的创始人陶华碧赶赴“两会”,照片一出,刚上立即热议:吃了,这么多年,终于见到真人了!陶华碧是少有的不用名片的董事长,她更是网友微博热议的“全国最火辣的女人”。   陶华碧没上过一天学,除自己的名字外大字不识一个,没有雄厚的资金,完全白手起家。做的也是最常见的调味品行业。从路边摊到小作坊,再到员工2000多人、产值13亿元的企业,陶华碧一步一个脚印,用执着和勤劳给中国千百万低起点创业者膛出一条可复制的成功之路。摆路边摊卖凉粉学生们叫她“老干妈”   陶华碧1947年生于贵州省湄潭县一个偏僻的山村,由于家里穷,没读过一天书。20岁时,嫁给了206地质队的一名地质普查员。不幸的是,没过几年丈夫就病逝了,留下两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为了生计陶华碧打各种工:举过8磅锤,背过100斤只赚3毛钱的黄泥巴,最后???到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在附近的几所学校兜售米豆腐(贵阳常见的一种廉价凉粉)。当时僻眯豆腐的原料要到5公里外的油榨街才能买到,陶华碧总是背着背篼赶最早一班中巴车去采购。背篼占地方,中巴车经常不让她上,很多时候她不得不背着七八十斤重的材料步行回家。做米豆腐有一样原料是石灰,由于常年接触,陶华碧的双手一到春天就会脱皮,至今耒愈。   1989年,陶华碧省吃俭用攒了一点钱,在龙洞堡贵阳公干院的大门外侧开了个专卖凉粉和冷面的“实惠饭馆”。说是饭馆,其实就是她用捡来的砖头、油毛毡和石棉瓦搭起来的“路边摊”。陶华碧做的凉粉价格便宜量又足,再拌上她自制的豆豉麻辣酱,好吃得不得了,附近学校的学生都爱来光顾。尽管生活艰难,但陶华碧对学生们非常照顾。碰上钱不够的学生,分量不仅没减反还额外多些。遇到有学生手头紧张,陶华碧便给他们赊账,时间长了她干脆把家境困难的学生所欠的饭钱一笔勾销。有位常受陶华碧接济的贫困生,感激之下称呼她为“干妈”,久而久之,周围的人们也都亲切地叫她“老干妈”。秘密武器麻辣酱引“粉丝”无数   贵州是个好吃辣的省份,很多家庭会自己制作辣酱。陶华碧在南方打工时,就带了很多自制的辣酱,既下饭又省钱。后来开饭馆,拌凉粉用的也是这种辣酱。贵州的辣椒品种多,酸辣、麻辣、甜辣、纯辣,什么口味都有,再加上葱、蒜泥等作料添加的不同,每个家庭的辣酱都有不同的风味,陶华碧的辣酱就偏麻辣口味。   辣酱在贵州太司空见惯了,很长一段时间里陶华碧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麻辣酱口味出众。直到有一次她头晕不适。没有做麻辣酱,有顾客来吃饭时听说麻辣酱卖光了,转身就走。陶华碧才意识到麻辣酱的重要性,从此潜心研究起来。经过几年的反复试制,她制作的麻辣酱风味更加独特,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买一点带回去,也有人不吃凉粉专门买辣酱。到后来。由于大家都喜欢她家的味儿,连周边其他卖凉粉的小餐馆和食摊都从她这里买麻辣酱。   1994年,贵阳修建环城公路,龙洞堡成为贵阳南环线的主干道。原本地处偏僻、只是做做附近学生和居民生意的实惠饭店,一下子成了往来车辆的必经之所,客流量猛增。对于新的主力顾客货车司机,陶华碧向他们免费赠送自家制作的豆豉辣酱、香辣菜等小吃和调味品,大受欢迎。这种近乎本能的商业智慧,为陶华碧赚来扩大经营的契机。司机们南来北往,是天然的流动广告,“龙洞堡老干妈辣酱”的名号不胫而走,多了许多“粉丝”,很多人仅仅为了尝一尝,专程从市区开车前来。走街串巷提篮销售“老干妈”打出名声   在“粉丝”们“办厂”的呼声中,1996年7月,陶华碧租借南明区云关村委会的两间房子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老干妈麻辣酱”。   说是个厂,其实更像个“作坊”:没有生产线,只有40名员工,用最原始的手工进行操作。捣麻椒、切辣椒是最苦的差事,溅起的飞沫会把眼睛辣得不停地流泪,谁都不愿意做。陶华碧就自己动手,她两手各握一把菜刀,抡起来上下翻飞,嘴里还不停地说:“我把辣椒当成苹果切,就一点也不辣眼睛了。”陶华碧的身先士卒带动员工们纷纷拿起菜刀,代价却是她的肩膀患上了严重的肩周炎,10个手指的指甲也因长期搅拌麻辣酱全部钙化。   陶华碧还找到贵阳市第二玻璃厂,希望定制一批玻璃瓶。当时“二玻”年产1.8万吨,陶华碧需求的货量在他们眼里少得可怜,生产起来不划算。陶华碧于是三番五次去找“二玻”厂长毛礼伟,跟他软磨硬泡:“哪个娃儿是一生下来就一大个哦,都是慢慢长大的嘛,今天你要不给我瓶子,我就不走了。”最后“二玻”允许她到厂里捡几十个瓶子拎回去用。   作坊时代的“老干妈”虽然产量很小,但光靠老顾客,已消化不完。在开拓新市场方面,陶华碧再一次表现了她的执着,她用提篮装起辣椒酱,走街串巷向各单位食堂和路边的商店推销。虽然“老干妈”在坊间已有名气,但毕竟出身作坊,少有食堂和商店肯接受。碰了壁的陶华碧并不灰心,而是跟商家协商把辣酱摆在商店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