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寒山诗看韦利英译共振与独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寒山诗看韦利英译共振与独蹈

从寒山诗看韦利英译共振与独蹈   英国汉学家翻译家韦利是最早的寒山诗英译者。他的寒山诗英译既有跨越了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一种无声的契合,又有隐含着作者的主体意图和个人特点对原作的本土化处理。从而实现了原作与译诗的共振效果,同时也表现了韦利对寒山诗的独到见解。   [关键词]韦利;寒山诗英译;共振;独蹈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4-0180-03   李惠红(1970-),女,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浙江杭州 311300)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汉学家韦利的寒山诗译本研究”(项目编号:Y201018245)的阶段性成果。   寒山诗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独具异彩的一朵奇葩,它从唐代开始便有了跌宕曲折的传布之旅,20世纪50年代末在美国掀起一股热潮,延传至今,成为翻译文学中的经典。   最早的寒山诗英译者是英国汉学家韦利,1954年,他翻译的27首寒山诗在美国《相遇》杂志上发表,这是英译寒山诗的开始。《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英国文学》辞条中对韦利的介绍洋溢着赞誉之辞:“他是本世纪前半个世纪中的最杰出的东方学家,也是将东方文种译为英文的最杰出的翻译家。”世界著名汉学家史景迁1970年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赞美韦利“他挑选了中日文学这两颗宝石,把它们悄悄地别在自己的胸前。从未有人做到这个程度,今后也不会有人再成就此事。”   韦利涉猎很广,他的翻译囊括了除戏曲以外的几乎所有的中国文体,译作的时间跨度大,从先秦两汉历六朝唐宋直至清代。而他多达数千首的中国诗歌翻译不仅是西方翻译的经典,也已经成为西方文学尤其是诗歌的经典。其中,他的汉诗英译则是中国文学英译这颗宝石上最璀璨夺目的光芒,它照亮了中国古典诗歌,让西方英语文学世界渐渐认识到中国诗歌的美妙。为西方读者开启了一扇眺望中国文学、文化以及社会的窗户。   韦利对中国诗歌的翻译和研究贯穿了他的一生。从1913年起他开始研究《诗经》,1917年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院刊》创刊号上首次发表英译汉诗,1918年公开出版第一部汉诗英译集《一百七十首中国古诗选译》,1949年出版《??居易的生平与时代》,1951年出版《李白的生平与诗歌》,1956年出版《十八世纪中国诗人袁枚》,1953年被授予女王诗歌勋章,1954年韦利在《相遇》上发表《寒山诗二十七首》。他从三百余首寒山诗中选择了27首,通过这27首诗的选择与译介,向我们展现了他所理解、所追寻的寒山道。同时,他论述了欧洲诗歌与中国诗歌的差异,认为欧洲诗歌具有抽象性、阐发哲理的理性精神,而中国诗歌则具有具体性、注重形象的感性精神。韦利认为正是这种“异”成为其吸引欧洲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韦利对27首寒山诗的选择体现了他对寒山诗中所蕴含的中国诗歌的特质即具体可感性的一种把握和理解。通过这27首诗,神秘的寒山在读者眼中变得具体形象有血有肉了。   汉学家乐黛云也提出了“中国诗学是从外在的样态(所以)和历史的因由(所由)去洞察某种内心之所求(所安);而传统的西方理论则是从任何现象中都必然存在的本质(理性内核)出发,去逐步探索现象是如何形成(制作)并何以会如此形成的。”韦利27首寒山诗的选择体现了他试图给寒山诗寻求一种逻辑,试图以跨文化眼光,从西方文化与文论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寒山诗,试图探索寒山诗如何形成并何以会如此形成的,并给出自己的答案。   寒山,自号寒山子,是中唐时期一位隐士。在《全唐诗806卷》中记载:寒山子,不知何许人。居天台唐兴县寒岩,时往还国清寺。寒山隐居于浙江天台山国清寺附近的寒岩。后人编《寒山子诗集》,收录其遗诗312首。与寒山相比,韦利也是一位现代隐士。1916年他在《中国诗歌》封面上就抄录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昭示自己的人生态度。他虽身处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乱世之时,却能够做到“乱则隐”,隐于东方古典文学的世界中。以至于莫里斯在主编的《山中狂吟:阿瑟·韦利纪念文集》中说韦利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极为有趣的西方隐士”。英国传记学家昆内尔在为韦利写的纪念文章中也称他是“带着哲人面具的圣洁隐者”。   寒山诗在当时的社会寂然无声;五代时开始在禅林流传;到北宋时受到一些文人推崇;元代时寒山诗传入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等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美国兴起了一股“寒山热”。至今,从长期游离于中国文学正典之外到确立翻译文学经典地位,并得以空前的巩固与延传,寒山诗走过了一个曲折又颇具传奇意义的文学历程。   韦利是西方文学世界寒山诗的第一位明眼人,1954年,他在《相遇》上发表《寒山诗二十七首》,首开寒山诗英译之先,但并未引起太多的注意。两年后,斯奈德在《常绿译论》杂志上发表《寒山诗二十四首》。英译寒山诗才真正在西方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