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竹枝词看中国近代女性服饰西方元素
从竹枝词看中国近代女性服饰西方元素
“再没有心肝的女子说起她‘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的时候,也是一往情深的。”张爱玲《更衣记》里的这句话,道出了大多数女性重视服饰的天性。近代以来,中国女性的服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陈出新,仿佛今日的T型舞台,元宝领、紧身衣裤、学生装、旗袍、高跟鞋……霓裳羽衣的变化,令人应接不暇。今天,通过当时通俗易懂的竹枝词所描绘的细节,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女性对于服饰的追捧和热情。
一、“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
——上衣:从“帐篷”到“柴火”的变化
“每年夏天晒箱子里的衣服……簇新的补服,平金褂子,大镶大滚宽大的女袄,像彩色的帐篷一样……大部分已经没人知道是谁的了。看它们红红绿绿挤在她窗口,倒像许多好奇的乡下人在向里面张望。”(张爱玲《怨女》)
有清二百多年,不管是满族妇女的旗袍还是汉族女子“两截穿衣”的上装,虽然在面料、镶边、扣袢等细节上有过一些变化,这种近似于大“A”字的“帐篷”式衣型却一成不变。这种宽大得可以掩盖女性个体特征的衣服,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传统宗法观念对女性思想的约束—提醒闺秀们安分克己,“藏愚守拙”。
而到了近代,这彩色帐篷一样的打扮,在西式女装的比照之下,就显示出了滑稽的“乡气”。在开埠较早的上海,中国人对于西方女性们剪裁合体、突出女性曲线的装束,从冷嘲热讽到越看越有感觉,甚至赞之为“霓裳羽衣”:
“素练重裙著地飘,轻纱障面避尘嚣。尽多玉立长身态,都为灵王爱细腰。”(李默庵《申江杂咏》)
“马路谁人策马来,欧西女子俊风裁。雕案侧坐明驮速,十幅湘裙洒不开。”(朱文炳《海上竹枝词》)
“腰细裙宽面障纱,飞尘影里驾轻车。谁知绝域多情女,解看江南二月花。”(张天翔《沪江竹枝词》)
虽然是用中国人的眼睛去观察,但如果比照《点石斋画报》和同一时期欧洲的油画作品,就会发现竹枝词对当时西方女装的印象大体不差:19世纪最后30年,欧式女装的主要特点是上身紧束突出胸部曲线,后臀处因多用堆花蝴蝶结或绉裥等装饰物而??得丰满,再加上细腰一捻,整体上是突出女性特征的“S”型。
在19世纪下半叶的几十年里,敢于全身洋装走在大街上的中国女子是极少的,但这种紧身元素却改头换面出现在了中式女装的设计中,所谓“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观棋道人《京华俗咏》)原先帐篷式的上衣,一步步缩水—宽大的袖子越变越窄,甚至胳膊弯曲都有困难,紧紧裹出腰身的设计取代了大A字造型,衣襟也越来越短,从膝盖以下缩短到了膝盖以上。不过,为中国女子本身的体形所限,这种新式女装穿在她们身上并不能像西女那样“衣衫紧窄腰围小,凸乳高胸曲线明”,反而是“身若束薪”—前后几乎都没有曲线,平平瘦瘦的像一根柴火。如果用上张爱玲的比喻,就是像一缕诗魂,瘦弱无助,惹人爱怜,典型的乱世中的薄命女。
二、“自昔通行百裥裙,西纱西缎暑寒分”
——打破禁忌的裙子和裤子
与上衣的紧身和缩水相比,下装的变化其实更具有打破传统的意味。在传统中国社会,裙子和裤子是不能随意穿着的,色彩上的禁忌也必须严守。所谓“诗礼人家,妇女一起床,便穿上了裙子,直到晚上睡觉才脱掉。……小姑娘们,十三岁起就得穿裙子。妓女是不穿裙子的,这是良家妇女与娼家的区别。”(曹聚仁《上海春秋》)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只有正室才能穿大红的裙子,多么得宠的姨太太,在这个时候也是不能僭越的。
而在近代上海,不管是裙子、裤子的禁忌还是大红大绿的规矩,却都很容易地就被打破了。名妓胡宝玉是当时有名的引领风潮的人物,她会满不在乎地“穿一件蓝地金花闪缎夹袄,束一条大红百褶绣花裙”(《九尾狐》第15回),而大众对她这种装束的态度不是谴责,而是仿效。据说胡宝玉每出一种新的装束、每换一种发式(比如前刘海),不但妓女,“就是大家小户,不论奶奶、小姐,以及仆妇、丫环都争相效仿。”“初不过在上海一隅,渐渐蔓延开来,弄得北京、天津与那苏杭一带处处皆然。”
在这一次次“效仿”之中,裙子、裤子原先所代表的等级概念逐渐地被遗忘,相应地,一种新的时尚观念在悄然形成—不论身份地位,怎么搭配着好看,怎样能够花样翻新出风头,就怎么去穿。于是,代表着时尚的西式女装元素,快速地出现在了中式的裙装和裤装上。
“自昔通行百裥裙,西纱西缎暑寒分。今教宽大沿欧俗,不使旁边现折纹。”(朱文炳《海上光复竹枝词》)传统的中国裙子有马面裙、襕干裙、鱼鳞裙、月华裙等,不过基本的样式是前后有平幅裙门,两侧打褶,而且很长,只允许走路时微微露出一点莲尖。此时两侧打褶的样子不再时兴了,出现了我们现在常说的全幅打褶的百褶裙。还有半中半西的裙子,裙身比较窄小,像西裙一样有很多假扣:“裙腰不必两分开,假扣匀排亦怪哉。既学西洋层锦簇,如何下幅紧围来。”(朱文炳《海上光复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