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宗羲对阳明学继承和调整
黄宗羲对阳明学继承和调整
摘要:黄宗羲在学问的总体方向上坚持了阳明的“向内求理”路径,纠正了阳明弟子空想本体的流弊,表现出了强烈的淡化心体、强化工夫的倾向,他承接了阳明的“心即理”的理路,从“理气合一”的高度强调心、性、情三者的合一,纠正了阳明把“意”等同于“念”而导致的工夫支离的弊病,强调“意”是未发的不动的心体,并把“意”与“良知”、“诚意”与“致良知”等同起来,从而将阳明学与蕺山学的宗旨统一了起来。
关键词:黄宗羲;王阳明;向内求理;意
中图分类号:B2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4—0128—06
王阳明的学说在明朝中后期盛极一时,但到了明末清初受到了诸多批判,黄宗羲作为阳明学的总结者和传人,一方面继承了阳明学的基本理路,另一方面又适时对阳明学的理论进行了调整,力图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本文以下就对黄宗羲对阳明学的继承和调整这一问题展开探讨,以此来揭示阳明学在明末清初的发展轨迹。
一、坚持“向内求理”路径
阳明学在明末清初受到了诸多批判,黄宗羲也对其流弊予以了纠正,但在学问的总体方向上,还是坚持了阳明的“向内求理”路径,他在《孟子师说》中对此屡有阐述:
人以为事事物物皆须讲求,岂赤子之心所能包括?不知赤子之心是个源头,从源头上讲求事物,则千紫万红总不离根;若失却源头,只在事物上讲求,则剪彩作花终无生意。①
自其分者而观之,天地万物各一理也,何其博也;自其合者而观之,天地万物一理也,理亦无理也,何其约也。泛穷天地万物之理,则反之约也甚难。散殊者,无非一本,吾心是也。仰观俯察,无非使吾心体之流行,所谓“反说约”也。若以吾心陪奉于事物,便是玩物丧志矣。②
《易》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穷理者,尽其心也,心即理也,故知性知天随之矣,穷理则性与命随之矣。……先儒未尝不以穷理为入手,但先儒以性即理也,是公共的道理,而心是知觉,知得公共的道理,而后可以尽心,故必以知性先于尽心。顾其所穷,乃天地万物之理,反失却当下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之理矣。……天下之理,皆非心外之物,所谓存久自明而心尽矣。③
他从“心即理”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天地万物之理即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主张求理应当向内在的根源上去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天地万物根本之理的整体把握,而向外在的各个具体事物中去求理则会沉溺在个别之理中,将内心所蕴含的天地万物的根本之理反而丢掉了,这样就难以实现对天地万物根本之理的整体把握。基于“向内求理”路径,他对《大学》的“格物”加以了诠释:
人自形生神发之后方有此知,此知寄于喜怒哀乐之流行,是即所谓物也。仁义礼智,后起之名,故不曰理而曰物。格有通之义,证得此体分明,则四气之流行,诚通诚复,不失其序,依然造化,谓之格物。未格之物,四气错行,溢而为七情之喜怒哀乐,此知之所以贸乱也。故致知之在格物,确乎不易。④
夫格物者,格其皆备之物,则沓来之物不足以掩湛定之知,而百官万务,行所无事。若待夫物来而后格之,一物有一物之理,未免于安排思索,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故阳明学之而致病,君学之而致死,皆为格物之说所误也。⑤
他认为,所谓“格物”就是格人自身的内在之物,“格”有“通”的意思,“内在之物”指的是心体的喜怒哀乐四气流行,“格物”就是使心气的流行畅通回复,不失其规则,自然而具有条理,这样就能做到心理为一,繁杂的外在之物也不会遮蔽人的内心之知,如果把“格物”视为格外在之物,以人的内心去寻求一个个外在具体事物之理,那么心与理终究是分裂为二,这就不可避免地对人的身心修养造成损害。从他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他在学问的总体方向上无疑还是坚持了阳明的“向内求理”路径,反对朱子的“向外求理”路径,这可以说是他一贯坚持的基本学术立场。他在晚年所作的两篇《明儒学案序》中对此进行了最终地论定:
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心无本体,功力所至,即其本体。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物之万殊也。穷心则物莫能遁,穷物则心滞一隅。是以古之君子,宁凿五丁之间道,不假邯郸之野马,故其途亦不得不殊。奈何今之君子,必欲出于一途,使美厥灵根者,化为焦芽绝港?夫先儒之语录,人人不同,只是印我心体之变动不居。若执定成局,终是受用不得。⑥
盈天地皆心也,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故穷天地万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后之学者错会前贤之意,以为此理悬空于天地万物之间,吾从而穷之,不几于义外乎?此处一差,则万殊不能归一。夫苟工夫著到,不离此心,则万殊总为一致。学术之不同,正以见道体之无尽,即如圣门师、商之论交,游、夏之论教,何曾归一?终不可谓此是而彼非也。奈何今之君子必欲出于一途,剿其成说以衡量古今,稍有异同即诋之为离经畔道。时风众势,不免为黄茅白苇之归耳。⑦
这两篇序作于壬申(康熙三十一年,169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