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出版媒体品牌和产品化渠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创立出版媒体品牌和产品化渠道

创立出版媒体品牌和产品化渠道   “2012年,苏静离开文治。”本是以这样一句开头,后来换成“2004年,苏静进入磨铁图书。”有些事,不如从头开始说。   苏静在进入磨铁图书之前,已积累了一些图书策划、编辑的经验。他做的第一本书,是自己的一本画册《吉姆苏漫画档案》。2003年,苏静离京在家躲避“非典”。因为无聊,随意涂鸦了几百张画作,朋友看到这些意兴之作,建议他付梓出版。后来果真有出版商愿意出版这本画册,苏静还包下了设计、制作部分的工作,找了同学一起设计、排版。如今说起这本画册,苏静笑说,“当时印了七八千册,有没有卖掉就不知道了。不过后来还挺想认识那位书商的。”   再后来,因为有朋友看中苏静在视觉和文字方面的能力,请他做图书策划,苏静便开始进入出版圈。苏静说自己进入出版的心态“有点像是玩着进来的”。“我是以一个好玩的心态进来的,所以虽然是工作,但基本上还是一个兴趣。不懂的,也会去问,而且很愿意去做一些大家都不愿意去做的事情。那时候觉得市面上的书,我可以做得更好。比如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用特殊工艺去做书封,现在看是很初级的东西,但就是这样的心态,一边学、一边玩,同时还能挣钱,这事儿干得还挺带劲。”这种心态,也使后来的文治呈现出不同其他出版品牌的特质和版图。   文治,品牌的创立   文治,是2009年苏静在磨铁图书内部创立的独立品牌。   创立之初,是一个疯狂的状态。李海鹏《佛祖在一号线》、袁腾飞《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王卯卯《我兔斯基你》、Hans《阿狸·永远站》……文治第一波引起了不小轰动,其中《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四本甚至累积卖到200多万册。“那一波,其实就是在2009年上半年一起爆发的。那些书的销量没有上百万,也有二三十万。其中有一定的运气,但重要的是,前面做的很多工作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很多东西就爆发了。”   创立文治之前,苏静长期担任磨铁图书的编辑部主任,策划编辑了不少畅销书。但对于他个人来说,按着公司的规定步骤做畅销书,并不见得是自己擅长和如愿的,虽然这些书的销量也很不错,但对于苏静来说“没感觉”。但后来文治的“如鱼得水”,则应该归功于此前几年的“没感觉”。“前几年,突然进到一个公司。公司有一定的指标,说简单点儿,你确实把书看成更快挣钱的方式。我不是一个非什么书不做的人,我坦率地说。但从一开始我自己就懂得如何去分工合作,怎么样在一个组织里面把东西做出来,达到商业的预期。那几年可能就是这样的训练,这种感觉很微妙。”   很多编辑评判一种类型、一本书是否值得出版的择选标准或许多是基于数据或先例,但对苏静来说,更为依赖作为编辑的经验,“后来我向日本最大的出版社讲谈社的国际部主管问了一个问题:你如何决定一本书的首印数?当时他拍了下脑袋,他说全部靠编辑的经验。编辑的经验是什么?一个有经验的人一瞬间做出的决策,他知道什么赔钱什么赚钱,就这么简单。”正是此前积累下多年的编辑经验,使得苏静在执掌文治的短暂两年里,出版《永远的林青霞》、《一个外交官使华记》、《志明与春娇》、《影武者》、《佐藤可仕和经营术》、《周家后院》、《故事效应》、《天堂美术馆》等等众多各类别图书,迅即打响了文治品牌,打开市场。   《知日》:Mook形式的品牌积累   “2008年、2009年的时候,我觉得缺少一个连续记录日本文化的媒体,我们查日本的资讯挺难的,要么永远是那些话题或者根本没有某个话题,要么就是太商业化,加上自己又很感兴趣。一开始没想到做这个东西,但自己做久了出版,从职业的角度,我们要做各种各样的品种。当时比较职业的思考是,希望有连续的、积累书的方式来出,有人持续买单。”苏静谈到2011年发想、创立《知日》时说道。   所以,苏静利用《知日》Mook的形式来积累品牌。“Mook形式是我们的一个优势,它结合了书跟杂志的特点。你为什么还需要纸媒,因为它重在保存,每一本《知日》你都可以保存。但它没有普通杂志的时效性,我们的选题是去时效性的,我们每一期的主题都是经典话题,而非风潮性话题。所以,以连续的《知日》品牌来出,像是筑墙,每出一期就是一块砖;但是书籍出版,是很累的。因为每一块是平行地垒砌。比如《盗墓笔记》出到第八本,理论上还可以出,但品牌延展性不如媒体。”所以,苏静利用Mook的形式将《知日》的品牌累计下来,每一本都可以重复消费。同时,培养起了《知日》的忠诚度。而且后来还有一个现象是,《知日》作为文治的一个品牌的效率也开始体现,很多人开始谈论它,比起几十万销量的书的品牌的影响力更大。包括后来日本电视台、电台也做了专题访问。   《知日》成为了国内最早成立的、唯一的定位于关注报道记录日本的书系,此后国内一些报刊也纷纷尝试以自己的平台来关注日本文化,但均不及《知日》。《知日》的横空出世,绝对是2011年最艳丽的一道光。但起初,《知日》并不被看好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