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意流年国医大师何任人文情怀
诗意流年国医大师何任人文情怀
编者按:何任教授是浙江省唯一获得全国首届“国医大师”称号的中医学者,他的病人和学生都称何任教授是德术双馨的好医生、好老师。去年二月,老先生安然仙逝。本刊特约何一枫先生撰写本文,以志怀念。
何任教授是我的父亲。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快一年了,可他的音容笑貌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的案桌上一直放着父亲前几年写的一本书,书名叫《诗意流年》。这不是一本学术专著,而是父亲在七十四岁高龄时授课坐诊,忙里偷闲写就的一部回忆平生的自传作品。书写得亲切有趣,言笑晏晏间读来如沐春风。这是一个与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迥然不同的人文世界,一位满腹诗书的学者,以为人生之喜怒哀乐皆可以诗发之,故有了这不输于他诸多医学专著的“诗意流年”。
好书万卷读非多
1921年1月11日,父亲出生于杭州的医学世家,我的曾祖父、祖父都是当时杭州城的一代名医。从小的耳濡目染和祖父的教导,使父亲逐渐认识到:医者父母心,仁心是学医的根本。为此,熟读《汤头歌诀》等医学经典固然重要,更需要博览群书、杂学旁收。年纪稍长,他开始阅读《红楼梦》等章回小说和林琴南译的整套外国小说。中外优秀文化中所包含的人文底蕴,涵养了他的精神世界,陪伴着他的行医生涯。
1937年,十八岁的父亲思虑再三,决定坐小货轮赴“孤岛”上海求学。船上那一夜,父亲跻身于一群贩运蔬菜的苦力小贩中,矇眬睡去,忽然惊醒,只见“当头一轮圆月,满耳涛声,青天碧海”,竟想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句子。在这样兵荒马乱、前途未卜的岁月里,父亲仍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坚定地追求心中的理想。抵达上海,父亲顺利考取了“新中国医学院”的二年级插班生,每天过着“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生活。他节衣缩食,大量阅读中西医书籍,如《伤寒论》、《金匮》等校注,以及张崇熙编的全套西医基础和临床护理书籍。父亲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精神,稍有闲暇,便到四明医院跟老师学习西医诊断及注射,还到设在辽阳路的平民施诊所实习施诊。
父亲从不主张不问世事的读书,不赞成读书人活在自己的天地里。他直面国土沦丧,曾慷慨激昂地写出了“喋血腥旗谁砥柱,丹心劲草托长虹”等诗句。毕业后父亲在浙西南一带行医。是年,衢州等地因日军大肆进行细菌战而造成疫症流行,每天都有病人死亡的情形。父亲心急如焚,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他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何家独特的临诊经验,与当时驻在龙泉的一个国际医疗队合作,救治了不少病患。他还针对不明原因的头痛、高热等症状,创制出退热解毒的“青苏散”,请当地药铺按方制作,价廉效高挽救生命无数。
心诚行正,君子比德于玉
2009年8月,时年89岁的父亲被高票评选为全国首届“国医大师”。喜讯传来,记者们纷纷赶去采访,当时父亲刚刚在医院动过手术,老人特意换上正装,在病房里接待他们。一个多小时的谈话,父亲脸上始终保持着亲切的笑容,一一回答记者的提问。最令记者感动的是,放在面前的茶杯,稍喝几口,老人便会起身给他们续上热水,每次都要用双手捧到他们的面前。记者由衷赞叹:真正是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啊。
玉,石之美者。刚正不阿、温润朴实,这正是父亲一生品行的最好写照。1957年父亲任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在当时政治气氛下,他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保护了好几位教师免遭厄运。1966年开始的“十年浩劫”,作为浙江中医学院院长的父亲,首当其冲。但虽“身在缧绁之中”,他始终坚守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节操:坚决不承认凭空捏造的罪名;坚决不写诬陷别人的材料。若干年后,当有人问父亲:“以前文革中对您老批斗的一些学生,现在也在有关机构中工作,您老对他们如何看待?”他笑笑说:“30多年前,他们还小,还幼稚,为时潮所迫……”
父亲常常引用荀子的名言“养心莫善于诚”勉励自己,他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心诚行正”。六十余年的从医生涯,经父亲之手治愈的病人数不胜数。许多病人多方投医无效已经绝望,经父亲诊治后,又妙手回春。当病人千恩万谢时,父亲却往往真挚地说:“我不敢说已彻底治好了你的病,但只要坚持服药,一定可以带病延年。”他认真面对每一位病人,辨证施治反复斟酌用药。他的处方一般不会超过十五六味药,也很少用价格昂贵的药材。患者一般每天花十几块钱的药费就够了,疗效却非常显著。
因为过于操劳,父亲一生几度罹患重病。在多年与疾病的抗争中,他一边坚持工作,一边以身试药,结合前人的经典医论,摸索出中医治疗多种疾病的有效方剂,如“脘腹宁”、“消癥丸”等。特别是探索出较完整的治疗肿瘤的独特药方,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学生们,造福更多的病人。
怀着兼济天下的理想和筚路蓝缕的实践,父亲毕生为中医学的发扬光大而奋斗。焦灼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举步维艰,1984年、1990年先后两次由父亲发起和参与呈书国务院,陈述制约中医药发展体制上的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