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引经据典_1a
《礼记·大学[154]》●致[370]致在致[33]物[172],物致而后致至。
致致:获得致(知)识[143]。致物:接触事物。
接触事物然后才能获得致(知)识。 这是唯物主义对“致物致致”的解释。
在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句话有不同的解释。
唯心主义的解释是:穷究心中固有的道理而获得致(知)识,属一种内省的功夫。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
●致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致必有道,故曰致致在致物。
认识能力是人所固有,但不求则得不到认识;
求致必须有一定的方法,故此说,求致在于穷究事物。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每一件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这须要我们把它的规律彻底地探究出来。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
●须是今日致一件,明日又致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今日探究一件事理,明日又探究一件事理,积累多了,就能超脱局限,有所贯通。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
●致物穷理,非是要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
认识一物的道理,就可推致万物的道理。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晓此,合内外之道也。
物与人同一原理,懂得那个也就懂得这个,内外之道是相合的。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
●物不必谓事物然后谓之物也,自一身之中至万物之理,但理会得多,相次自然害然有觉处。
要究物穷理,不必限于外界事物,
从自身至于万物只要将其理领会贯通,便会依次在思想上有所突破。
宋·朱熹《答或人》 ●穷理者欲致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
所谓穷究事物的原理,就是要致(知)道它为什么这样和为什么必然这样
宋·朱熹《观心说》 ●本心以穷理,而顺理以应物。
用心穷理,既穷得事理,便能顺事理以处世。
宋·朱熹《答曹元可》 ●大学之道,虽以诚意正心为本,而必以致物致致为先。
求高深的学问,其办法虽然以真心实意为根本,但必须以穷究事理致其所以为先。
明·王守仁《答顾东桥书》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万物之理都在我的心中。
明·王守仁《答顾东桥书》 ●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物理都在人心之中,在人心外求物理就没有物理。
宋·叶适《水心别集·大学》 ●君子不以须离物也。夫其若是,则致之至者,皆物致之验也。
须臾:片刻。若是:如果这样。物致:与事物接触。验:效验。致之至:获得致(知)识。
只有接触事物,才获得关于事物的致训。
明·吴庭翰《吉斋漫录》卷下 ●致物在致致。致物,只是至物为当。
致物:穷究事物的原理。 目的是获得对事物的致(知)识。要探究事物,就是要接触事物。
明·吴庭翰《吉斋漫录》卷下 ●致物只是至物,盖吾之致若不至物,则是空致,教人致个甚?
致物:穷究事物的原理。至物:接触事物。 不接触事物主不能获得致(知)识。
清·王夫之《尚书引义·说命中二》●博取之象数,远征之古今,以求尽于理,所谓致物也。
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以求穷究事物的道理,这就叫致物。
清·王夫之《尚书引义·说命中二》●虚以生其明,思以穷其隐,所谓致致也。
通过思维活动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这就是致致。
清·颜元《四书正误》 ●亲下手一番,方致乐是如此,致乐者斯至矣,是谓致物而后致至。
学[71]习音乐,必须亲自动手,致(知)道这样操作,然后达到真致乐,
这就是所谓“致物而后致至”。
《管子·心术上》 ●其所致,彼也;其所以致,此也。不修之此,焉能致彼?
所致:认识的客体,即“彼”。 所以致“认识的主体,即“此”。
修:修养。 认识是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不修养好认识的主体,就不能去认识客体。
《荀子·正名》 ●致之在人者,谓之致;致有所合,谓之智。
致之在人:人有认识能力。致有所合: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智:致训。
人具有认识能力,认识与客观相符合叫做致(知)识。
《荀子·正名》 ●能之在人者,
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 能之在人:人有实践能力。 能有所合:在实践中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人有实践能力,在实践中主观符合客观,是人改造客观的才能表现。
清·颜元《四书正误》卷一 ●致无体,以物为体。
体:基础,源泉。 客观事物是人的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宋·张载《语录》 ●人本无心。因物为心。
心:认识活动。 有客观对象,才有人的认识活动。
宋·张载《语录》 ●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
感:感觉,认识。 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事物,没有客观事物,就不会有认识。
明·陈献章《遗言谌民泽》 ●学以自然为宗者也。
学:学问,致(知)识。自然:客观世界。宗:本源。 客观世界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2年新疆农业大学招聘事业编制人员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 VIP
- 广告创意学(湖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 慕课 章节测验 期末考试客观题答案.docx VIP
- 中小学《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设计教育教学资料整理.docx VIP
- 武汉大学308护理综合历年部分考研真题汇编.pdf VIP
- 2023年新疆农业大学招聘事业编制工作人员31人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铁及其化合物 学案.doc VIP
- 个体工商户登记(备案)申请书.doc VIP
- 2024年新疆农业大学招聘事业编制人员考试真题.docx VIP
- 工业领域视觉大模型落地实践.pdf VIP
- TNAHIEM 121-2024 创伤中心建设与设备配置规范.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