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到国歌漫长之路
《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到国歌漫长之路
1949年9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进入倒计时,《人民日报》显要位置刊登了一条重要消息:“中国人民政协全体会议重大决议”。
“决议”共分六项,其中第五项是关于国歌的:“通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此项决议传递出这样的历史信息,新中国成立之际,国歌并没有被确定,而《义勇军进行曲》只是代为国歌。
六十余载,新中国走过了漫长的历程,这其中,国歌的确立又经历了哪些曲折,权威解密档案揭开了答案。
在海选的基础上产生国家标志
国歌像国旗、国徽一样,是一个国家必不可少的象征和标志。在举行隆重集会、庆典以及国际交往等仪式上,通常需要演奏或演唱,以抒发爱国之情。
1949年春天,新中国尚在紧张的-筹建之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开。按照大会规定,开幕式各国代表团入场时,要同时奏唱本国国歌,这让应邀出席的中国代表团陷入窘境。大家商量了一下,决定用《义勇军进行曲》来代替,只是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句不甚合适。新生共和国马上就要成立了,中华民族即将迎来的是灿烂的明天。于是,郭沫若将这一句改为“中华民族到了大翻身的时候”。
代表团回国后,将这一情况向上级汇报。于是,在纷繁复杂的共和国筹建工作中,又被列进制定国歌一项。1949年6月16日,周恩来主持召开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成立六个工作小组,其中第六小组专事拟定国旗、国徽、国歌方案。
第六小组组长是博学多才的马叙伦先生,副组长是北平军管会主任叶剑英。不久,因叶剑英工作忙,又增加了沈雁冰(茅盾)任副组长,主持日常工作。成员组成都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高级知识分子,有张奚若、田汉、马寅初、郑振铎、郭沫若、翦伯赞、钱三强、蔡畅、李立三、张澜(刘王立明代)、陈嘉庚、欧阳予倩、廖承志。秘书是彭光涵。
7月4日是个星期一,其实对于大部分筹备会成员来讲,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概念早已模糊。下午三点,在中南海勤政殿第一会议室,召集人叶剑英主持召开了第六小组的第一次会议。
对于以何种方式为新生的共和国确定标志,叶剑英提议,是不是可以用筹备会的名义,公开向全国人民征求意见。要在广泛征集(相当于今天的“海选”)的基础上产生国家标志,首先就要拟订出国旗国徽国歌的征集条例,并成立评选委员会,这也是第一次会议的中心议题。讨论结果,小组成员一分为二,8人为国旗国徽图案初选委员会成员,包括翦伯赞、蔡畅、李立三、叶剑英、田汉、郑振铎、廖承志、张奚若。5人为国歌词谱初选委员会成员,有田汉、沈雁冰、钱三强、欧阳予倩、郭沫若。此外,两个小组还要分别再邀请学识渊博的专家参与讨论。
条例草案由郭沫若、沈雁冰和郑振铎起草,并推举郭沫若向常委会报告。
7月9日,《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草案)》送到了周恩来的案前。启事中明确了对国歌的征集要求:“(甲)歌词应注意:(1)中国特征;(2)政权特征;(3)新民主主义;(4)新中国之远景;(5)限用语体,不宜过长;(乙)歌谱于歌词选定后再行征求,但应征国歌歌词者亦可同时附以乐谱(须用五线谱)。”
周恩来认真审阅了启事,做出批示:“照此印送各常委,征求同意。”工作人员火速印制200份。第二天,秘书处便将附带意见回函的启事分送毛泽东、朱德、李济深、张澜、林伯渠、沈钧儒、蔡廷锴等人征求意见。反馈结果,一致“完全同意”。
为争取时间,新政协筹备会随即决定,要在北平、天津、沈阳、哈尔滨、大连、上海、汉口、济南、青岛、开封、西安、南京、香港等13个城市的报纸显要位置刊登启事,第一次连续登七天,第二次隔一天登一次。所需费用新华社汇总后,由筹备会支付。新华社通稿要与启事(草案)一并归档。
7月16日的《人民日报》把征集启事排在了显要的左侧报眼处,虽然只有豆腐块大小,但这却是关系到新中国未来的标志,寄托了国人对新生共和国的期望。一石激起千层浪,消息迅速向全国乃至海外传开,不日,一幅幅精心设计的国旗图案,一首首充满激情的歌词,便从祖国的大江南北,甚至从美洲以及印尼、马来西亚、朝鲜……飞向筹备会。
歌词复选提出13件作品以供讨论
8月5日下午,位于王府井的北京饭店六楼大厅,第六小组第二次会议如期举行。翦伯赞、沈雁冰、郑振铎、马叙伦、张奚若、郭沫若、钱三强、田汉、欧阳予倩等准时落座。会议主席马叙伦首先向大家报告好消息:截至8月2日,短短半个月,就收到各方寄来的国旗、国徽、国歌歌词612件,其中,国歌歌词有125件。
对这些稿件怎么处理,如何评选,与会者意见并不统一。大家开诚布公,畅所欲言,毫不隐晦地把自己的观点全盘托出。最后达成三项决议:一是马叙伦和郭沫若分别兼任国旗国徽图案和国歌词谱两个初选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