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视野中中国“苹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纽约时报》视野中中国“苹果”

《纽约时报》视野中中国“苹果”   从2012年初到年底,《纽约时报》发表了有关“苹果”iPhone引发电子经济(iEconomy,i经济)的九篇系列报道,一举拿下了2013年的普利策解释性报道奖。普利策奖委员会表示,关于“i经济”的报道“深入调查了‘苹果’和其他科技公司的商业行为”,揭露了“对劳工和消费者而言变化中的全球经济不为人知的一面”。系列报道最引人入胜的悬念就是“苹果”为什么选择中国作为其全球产业链的核心?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中国具有超强的执行能力   据《财富》杂志的专栏作家菲利普·埃尔默·德威特披露,2004年夏天,摩托罗拉总裁桑德尔傲慢地对乔布斯说:“当你离家外出时,你需要带上钥匙、钱包,还有你的手机,但iPod不在这个清单之中。”被激怒的乔布斯决定秘密研发一个绝对能和钥匙一起放进口袋里的“家伙”。   2005年,发明电烤箱隔热玻璃的美国康宁公司秘密研发代号为“大猩猩”的手机钢化玻璃屏。2007年2月,iPhone发布一个月后,乔布斯就给康宁公司打电话,要求康宁在短期内大量生产1.3毫米厚的钢化玻璃,可当时“大猩猩”还只是一个概念。3月底,康宁完成工艺设计。《纽约时报》报道说,2007年5月(第一代iPhone于2007年1月9日发布,并于当年6月29日正式发售),苹果手机正式发售前一个月,乔布斯在数名副手面前愤怒地举起iPhone原型机,让所有人看清屏幕上的小划痕。接着,他掏出一串钥匙说:“我不会卖一只会划花的产品。我想要玻璃屏,必须在六个星期内给我搞定。”当月,康宁在肯塔基州的哈罗斯伯格工厂开始试生产。6月,产能提升到足以覆盖七个足球场的规模。这些每片1.52平米的玻璃装箱后,通过卡车、火车、货船运抵中国深圳的切割厂,然后在深圳富士康工厂装配后,用联邦快递空运回美国。由于从东海岸到中国的船运单程最快也要半个月,因此要想按时发售,必须在几天内把玻璃切割打磨成几百万片屏幕,并进行装配和测试。   《纽约时报》报道说,据一名“苹果”高管回忆:“富士康的工头立刻在公司宿舍内唤醒八千名员工,给每名员工派发一块饼干和一杯茶。(员工们被)分别指派到各个工作岗位,不到半小时???开始了给斜面框架安装玻璃屏幕的长达12个小时的班次。96小时之内,这家工厂就以每日过万台的速度生产手机。”随着iPhone的成功发售,各个手机厂商纷纷向康宁定货。由于主要手机制造厂都在中国,所以康宁也开始在中国设厂。   《纽约时报》的故事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美国仍具有超强的研发能力和最优秀的工人;第二,中国具有超强的执行能力。   不仅是廉价劳动力的“软成本”优势   目前“苹果”在美国雇佣4.3万人,海外员工2万,仅为通用汽车上世纪50年代拥有40多万员工的零头。为什么“苹果”不能在美国雇人生产?仅仅是因为中国的人力成本便宜吗?在《纽约时报》看来,答案是否定的。美国的人力成本即便高出中国几倍,但工资并不是所有成本的大头,“苹果”付得起。   《纽约时报》引用一名“苹果”高管的话说,对于“苹果”前首席运营官库克来说,聚焦亚洲归根结底在于两点:第一,亚洲工厂可以“快速扩张或缩编”,第二,“亚洲供应链超过了美国”。   目前,“苹果”包括中国在内的全部供应商和代工厂的人数多达70万人。《纽约时报》引用“苹果”全球供应经理珍妮弗·瑞格尼的话说:“他们可在一夜之间招聘三千人,美国有哪家工厂可以一夜招三千员工并说服他们搬进宿舍?”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符合“苹果”的一切要求:严守客户机密,工作效率高,高度服从客户意志。更重要的是,一旦经济不景气,这70万人的劳动大军可以通过“听话的”供应商轻易地“缩编”裁员。而在美国,这意味着打不完的官司和天文数字般的赔偿。   中国的供应链之完备无人能敌。至今单身的“苹果”总裁库克每天早晨四点起床,首先通过内部的全球零部件供应商咨询系统了解库存情况。十多年前,库克主导关闭了“苹果”的所有工厂,把供应商转移到中国。从此,“苹果”成为一家“轻公司”,重活儿交给太平洋对岸来完成。因为在美国很难找到大片工业用地,而在中国,政府给予补贴的开发区到处都是。《纽约时报》引述一名前“苹果”高管的话:“现在所有的供应链都在中国了,需要一千片橡胶衬垫吗?隔壁工厂就有。需要一百万枚螺丝钉吗?下一个街区就有一家厂。想对螺钉做些改动吗?三个小时就搞定。”   这个产业链已经不仅仅是廉价劳动力的“软成本”优势,而是包括材料、仓储、运输等在内的“硬成本”优势。也就是说,即便中国工人的工资和美国一样,由于装配工厂都在中国,如果选择在美国建厂,那么高昂的运输成本远大于人力成本。由此看来,中国产业链所形成的巨大的先发优势才是“苹果”不得不选择中国的最主要的原因。   中国的“苹果的缺口”   “苹果”的标志是被“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