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蹿红背后人和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茉莉花》蹿红背后人和事

《茉莉花》蹿红背后人和事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骂……”中国民歌《茉莉花》在国内外重大活动中,一遍遍响起,蜚声中外。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首炎黄子孙都为之熟悉而自豪的旋律背后,还有着传奇的故事。   何仿与《茉莉花》的采集   2005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在南京接见国家一级作曲家何仿时,深有感触地说,歌曲《茉莉花》在世界上广为传唱,影响很大,但很多人却不知道何仿是谁。   1928年2月,何仿(原名何孝元)出生于安徽天长何庄。何家是以“耕读传家”为祖训的书香之家,他的父亲何金臣是清朝光绪后期的秀才。何仿小时候,父亲就手把手教他识字读书。母亲是一位十分贤惠的女性,十分喜爱民歌,何仿小时候每晚睡觉时,母亲总是一边拍着他,一边低声哼着摇篮曲哄他入睡。受到母亲的影响和感染,何仿七八岁的时候就会唱许多民歌。   1941年初春,在“抗日救国,不当亡国奴”的呼声中,何仿离开家乡,来到新四军淮南河西联合中学学习。由于他自幼喜欢唱歌跳舞,歌听两三遍就能记住,很具音乐天赋,因此很快得到音乐老师和学校领导的赏识,老师教他识谱、指挥。于是,小小年纪的何仿,成为学生歌咏队队长兼指挥,在联中小有名气。   1942年,新四军二师政治部下属的淮南大众剧团领导发现了何仿的音乐才华,把他要了过去。就这样,年仅14岁的何仿成为一名光荣的新四军文艺战士。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演艺生涯。   1942年冬天,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华中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新四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奉上级命令,何仿随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来到江苏的六合、仪征一带开展反“扫荡”工作。时值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不久,时任新四军二师政治部副主任张劲夫指示剧团要响应毛主席号召,搞民族化、大众化文艺,向民族民间艺术学习。于是,大众剧团的团员们晚上演戏宣传,白天走村串户,向人民大众学习民间艺术。   一个雨夹雪的早晨,何仿和几位战友去距离驻地四五华里的金牛山???做宣传工作。走在山坡上,听见寒风里传来一阵歌声,悠扬而舒展,轻盈而婉转,一音一节,扣人心弦。大家被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地寻着乐声前行。乐声的源头止于一间破旧的泥墙茅草顶的房子。敲开门,只见一个身材瘦长、穿着破棉袄、戴着破毡帽的30多岁的男人一脸冷漠,他对这几位不速之客的到来好像并不欢迎。   何仿没有在意他的脸色,只管说:“师傅,刚才那支曲是你在唱吗?”这个男子点点头。   何仿一听,兴奋地说:“太好听了,这是什么曲子?”这男子没有回答,反问道:“你们是干什么的?”   “我们专门收集民间小曲的!”何仿急切地回答。这男子听后,转身进到屋里,没有理睬。   大家面面相觑,一时无措。这时,一位战士大着胆子说:“我们是新四军文艺战士。我们收集小曲,是为了宣传抗日。”   半晌无声。正当何仿等不知如何是好时,屋里传出了胡琴伴奏的动人歌声:“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勾儿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这是流行于六合、仪征、扬州一带的民间歌曲《鲜花调》。大家听罢忍不住拍手叫好。何仿更是喜不自禁地要求道:“师傅,能再给我们唱唱吗?”男子又走出来,说:“你们真是新四军?”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又问:“曲子也能抗日?”何仿等就七嘴八舌地给他讲文艺能鼓舞士气,能成为战斗力的道理。   这个男子没有多说话,又回到了屋里,这次他转身的背影似乎暗示了一种认可。何仿等跟着他走进屋,这个男子拿起胡琴,用模仿女声的高八度假嗓音唱起《鲜花调》来,优美的旋律又响起。他一边唱,何仿一边记,一边学。几遍之后何仿就学会了。这个男子很意外,对何仿有点另眼相看了。   那时,何仿他们每天晚上回来后都要交流、总结一下当天的收集情况。对于能遇上这样优美的曲子,大家都很兴奋,何仿更是喜不自胜。他反复唱,不停琢磨。据当年与何仿同行的新四军战士、曾任成都军区文化部副部长的郭民兴在成都某干休所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回忆说:“这首曲子叫《鲜花调》。它3段分别唱了3种花——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内容是从一个女子‘奴’的心情去看花,去表现多愁善感。当时我们觉得怎样改,都不够完美。但是这优美的旋律却让我们不绝于口,在平时的演唱中更是深受官兵喜爱,只是囿于各种原因在战争年代没有大范围地传开。”   《茉莉花》的几经修改与蹿红   此后,何仿陆续有佳作流传。1947年,他创作的歌曲《练兵》(杨浓词),在华东野战军中广为流传,并获得创作奖。1947年7月,孟良崮战役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