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章 心理学批评
第五章 心理学批评 心理学批评 心理学批评是一种汲取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立足于文学作为精神活动的特殊性,对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对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和包含的心理现象以及读者的欣赏心理进行分析的方法。 第一节? 心理学批评概述 一、心理批评的对象及视阈 二、心理批评的滥觞 三、现代心理批评浪潮的兴起与发展 一、心理批评的对象及视阈 在“宇宙”、“作家”、“作品”、“读者”这组文学天地中的四要素中,心理批评选取的立足点是“人”,主要是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家”,还有作为文学接受主体的“读者”,出发点则是作家、读者的心理结构以及文学创作的心理活动和文学鉴赏的心理活动。文学的心理批评的对象则包括“作家的个性、风格”,“创作的心理过程”、“作品的心理分析”、“文学的精神价值”、“文学阅读的社会心理效应”等方面。 二、心理批评的滥觞 (一)西方古代的心理批评 西方古代的文艺心理思想,集中表现在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时期的一些思想家的言论中,其中最为突出的有: 迷狂说:柏拉图提出的关于文艺创作论的学说。他认为心灵的迷狂状态对文学艺术创作来说,是一种最好的状态,若是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谁去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都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 净化说:集中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对于文学艺术价值论的归纳,他认为“悲剧”可以借助语言、音乐、动作等手段,使人们的感情在欣赏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某种宣泄、淘洗、净化、平衡,有效地清除掉心灵在日常生活中淤积的那些有害的东西,从而实现身心的健康与社会的安定。 二、心理批评的滥觞 (一)西方古代的心理批评 体验说:是贺拉斯对文学创作论做出的贡献。他认定作家在创作时只有仿佛身临其境、清晰地“看到”他所要描绘的对象时,才能够写出令人信服的文句来,确是文学创作的至理名言。 想象说:古代罗马思想家菲罗斯屈拉特在继承亚里士多德的创造性模仿说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想象”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他认为文学艺术是“用心来创造形象”,想象是“比模仿更为巧妙的一位艺术家”。 二、心理批评的滥觞 (二)中国古代的心理批评 中国古代的心理批评,可以从老子、庄子、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探寻到最初的源头。 虚静说:老子在《道德经》提出,用来解释文学艺术的本体属性。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形为“虚”,希声为“静”,对于文学艺术来说,其最高的审美属性是 “声(言)之外”的东西,是“无”和“寂”,艺术的境界、审美的天地由于其“虚静”的属性而成为一个“绵延的无限”,后被运用到创作过程中。 二、心理批评的滥觞 (二)中国古代的心理批评 言意说:《周易》中用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提出了言意问题这一文学艺术表现中的核心问题,以后庄子进行了更为精彩的论述。他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意象”较之“语言”,更能把握精妙的事物,文学通过把通用的日常语言变成个性化的心灵意象来实现对世事人生的把握。 教化说:《论语》中最早提出,汉代《毛诗序》中进一步发挥的文学功用说。认为“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易俗”,而实施“教化”的心理基础是“情感”,重视文学艺术社会功能,实质上是一种“服务论”,为历代的统治阶级所倡导。 二、心理批评的滥觞 (二)中国古代的心理批评 中国古代的文艺心理思想不但“源远”,而且“流长”。从先秦到近代,不仅从未间断,还曾掀起过两次文学批评的高潮。 一次高潮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了曹丕、陆机、钟嵘这样的文论大家和刘勰这样的集大成的人物,诞生了《文心雕龙》这样的鸿篇巨制。 另一次高潮发生在南宋、明清期间,在“陆王心学”的哲学氛围中先后酿成了严羽的“妙悟说”、李贽的“童心说”、袁宏道的“性灵说”、王世祯的“神韵说”、翁方纲的“肌理说”等,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新的光辉。中国古代的文艺心理思想不但“源远”,而且“流长”。从先秦到近代,不仅从未间断,还曾掀起过两次文学批评的高潮。 三、现代心理批评浪潮的兴起与发展 现代的文学心理批评是由西方启动的,其原因大体有三方面: 1.一方面,自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兴起,文学艺术发生了“内向”的“转移”,为文学的心理批评提供了丰富的事实依据。 2.另一方面,20世纪初欧洲的一些美学家试图从心理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