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科学传播(上)
中国古代科学传播(上)
科学与人类其他文明一样,通过积累和传播而得到发展。而传播作为人类的社会活动,要受到社会的规范和制约。不同的社会性质和文化背景,就有不同的传播形式和效果。在中国古代,科学的兴衰与封建社会的兴衰是同步的。随着13世纪以后封建社会的停滞衰落,传统科学也差不多走进死胡同。19世纪西学东渐后,除中国医学外,其他各门科学皆与传统脱钩,汇入世界近代科学,重新起步。
天文、数学、医学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几门科学,本文试图就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的传播过程和传播特点,加以总结和归纳,以探讨在中华文明中的传播理论。
一、 天文学的传播
在世界任何古代文明中,天文学是最早出现的学问,中国也不例外。天文学是我国知识积累最早,与农业和政治关系最为紧密,最受历代王朝重视的一门科学。就传播而言,在我国历史上天文学经历了民间传播和王朝垄断两个阶段。
(一)“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在中国君主政治体系建立以前,天文学知识在民间曾有过广泛的传播。正如明代顾炎武所指出的,“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不知者。”[1]这说明,“三代”(夏、商、周)以前,人们就借助感观为媒介,沟通着纷陈交错于浩瀚天穹上的各种信息,对时日推移,月象盈亏,寒暑交易,乃至风雨雷电等现象,有了长期的感受和观察,藉以顺应自然,获取生存所需。
顾炎武(1613~1682年),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游历北方,誓不与清廷合作,致力于著述,与黄宗羲、王夫之在20世纪初被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家”。《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其内容丰富,贯通古今。全书计32卷,涉及面极为广泛,有经学、政治、经济、军事、艺术、天象等。《日知录》不仅内容丰富,更融贯了顾炎武对于历史、社会、学术的深刻思考和反思,可谓博大精深,深为后世学人所推重。顾炎武在清初一反崇尚空谈的学风,力倡经世致用,独辟学术新径??成为举世公认的一代朴学大师,也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开风气之先的人物,被誉为”一代儒宗”。
在公元前五六千年进入农耕文明后,农业生产的发展向当时的人们提出了观测天象、定方位、定时间、定季节的急迫要求,从而出现了许多天文观测与传播活动。如观测一定星宿在黄昏时出没南中天,以定季节;利用原始圭表以定东南西北方位;在彩陶器皿上绘制所观测的太阳、月亮及星辰的形象以事宣传,等等。可见,仰观天象以定四时成了全社会的事情。氏族和部落的首领对此也十分重视,把“观象授时”当作于祭祀同等重要。传说颛顼“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名”。[2]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3]重、黎、羲、和都是专门负责观象授时的人。那时的观象授时是为农事服务,与人民的关系十分密切。天文学知识的传播,带有明显的民间色彩。
五代时,颛顼帝为治理好国家大胆提出:“静渊以有谋,养才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以鬼神以制义,洁诚以祭祀的改革原始宗教,发展民族文明”的主张,并委任“重”为南正“司天以属神”;委任“黎”为火正“司地以属民”,来实现他的主张。重、黎二人受命司天管地的要职后,不懈地观察天象,并最终找到了天地凉、热周而复始360天一次的规律,他们把这一规律名之曰:“祀”,亦即后世所说的“年”。每一“祀”中月缺月圆是12次,且每次都是均等的30或29天,他们把月缺月圆的规律称之为“月”。同时又发现每3个月中,气候、物候发展变化都与上“祀”雷同,且下“祀”必然,他们把这一规律名之曰:春、夏、秋、冬4季。这记录“祀”“季”“月”“日”的细则称之为“历”,史称“颛顼历”。这部历法指导颛顼帝定期祭祀天地之神,指导广大先民农耕。“颛顼历”是在颛顼都城“帝丘”(今濮阳)制定的,今天所实行的夏历(农历)正是在“颛顼历”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
(二)王朝垄断下的源远流长的传播
进入阶级社会,尤其在建立起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国家后,天文学由民间传播走入宫廷,成为被官方垄断的皇家科学了,明朝初年禁止民间学历,明人沈德符在《野获编》里写道,“国初学天文有历禁,习历者遣戍,造历者殊死”。还规定,凡钦天监人员“不许迁转”,“子孙只学天文历算,不准习他业,其不习学者发南海充军”。[4]这是运用法律把天文学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不让它和外界交流。其结果只能是,古代的“农夫之辞”、“儿童之谣”,“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
天文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本”在于认识天文世界,努力带来天文发现,其中也会产生某些实用领域。但是中国天文学成为皇家学科后,实用性极强,始终局限在“颁历授时”和“占候”(占星术)的圈子里。因为这两项都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