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家全球企业与一个内陆农业县产城互动试验
一家全球企业与一个内陆农业县产城互动试验
5年前,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还戴着“农老大”的帽子,工业产值仅仅4亿元。5年后,汉寿已进入湖南省县域工业经济前四强,2012年规模工业总产值139.15亿元。巨变,是一家全球企业与一个内陆农业县的产城互动试验结果。
“产业集聚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汉寿县一直是“农老大”当家,甲鱼之乡、苎麻之乡、黑杨之乡,一个个农业美名,实则是汉寿现代工业落后的另一种写照,工业基础极为薄弱,产业工人自然也寥廖无几。
1992年,汉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就已成立,但直到2009年底,除了一两家制药企业之外,还基本上是一片低矮的丘陵,周围是稀稀落落的数十户农家。这个已经成立17年的省级经济开发区鲜有问津者,更别说投入巨额资金。
这个农业县,亟须突破。
此时,中联重科也在寻找新的布局点。这是一家总部位于长沙的全球工程机械企业,是世界混凝土机械排名第一、全球起重机械排名第一的双料冠军,在中国环卫机械市场也占据着绝对领先位置,市场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提出的发展战略是,做立足本土的全球化企业。在他看来,全球化企业不仅仅是指走出去之后在海外实现本地化运作,更意味着在中国本土要“根深蒂固”,其具体策略是企业依托城镇布局,带动关联产业向城镇集聚,“越是本地化,就越是国际化”。
多年来,从湖南长沙向西直到临近湖北的常德津市,在长达260公里的沿线上,中联重科已经初步构建起一条贯穿4个地市、12个县市区的工业走廊。其中,沅江的泵车、德山的液压等均依托小城镇设立。汉寿是常德最接近长沙的地方,到长沙的车程仅仅一个半小时,几年后,如果长(沙)益(阳)常(德)高铁通车,甚至只要三四十分钟。在詹纯新眼里,汉寿恰好处于这条工业走廊的关键节点。
汉寿与中联重科可谓一拍即合,詹纯新提出的“产业集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这一发展思路立刻成为双方的共识。
2009年底,中联重科签约落户汉寿高新区。2010年1月,中联重科汉寿工业园奠基开工,总投资7.5亿元。面对一片荒地,为了让企业尽快???产见效,汉寿和中联重科都全力以赴。最关键也最头疼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人的集聚。
詹纯新的办法是,“用工实现本地化,就地招工、就地培训。”
“80%以上的员工都是本地人”
“以前在珠海打工6年,老婆总是叫我回来,可是,我回来又没有什么地方去,只好‘漂’着。”说起在外打工的艰辛,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分公司的装配钳工蔡猛还有些感慨,“2009年,我听朋友说,中联重科要在老家建厂子,我就回来应聘,成功了!”
从珠海回来的蔡猛,并没有马上实现在家门口上班的梦想。“我们先去了公司的益阳沅江工业园,在那里熟悉工作。”蔡猛说。与他一同去益阳沅江的还有200多个常德人,他们都是熟练工人。与蔡猛不一样的是,还有另一批刚刚从田里甩掉泥巴的新手。
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分公司站类事业部总经理豆文化说:“当地的熟练工人很少,公司和汉寿县政府联合招工,先是送到汉寿当地的一家技工学校培训了一段时间,再送到长沙总部培训了整整一年,培训期间公司发工资。”
2011年5月,中联重科汉寿园区正式投产后,派往沅江和长沙的员工全部回到了汉寿。当年,中联重科汉寿园区就实现产值27.7亿元,员工人数也迅速增长,达到了1700多人,迅速带动当地就业。据汉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杨戊介绍,在汉寿高新区的3700多名就业人员中,已经有1500多人成为了企业工人。
这让豆文化很开心,“我们80%的员工都是本地人,主管只有一个不是本地的,员工的流动率还不到2%。做过现场管理的人都知道,人员的本地化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今年,在整个集团,我们的效益都是最好的。”
蔡猛也很满意,“以前在珠海的日资企业,3000多块钱一个月,开销又大,不敢出去玩,一年到头剩不下几个钱。现在我每个月都有4500到5500元的工资,在公司吃饭和住员工公寓都不花钱。最重要的是,在中联上班,很有面子。”
留住了人,也就留住了企业
留住中联重科,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企业,留住更多的人,汉寿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汉寿的第一步就是在离中联重科仅仅1公里的位置规划了总面积283亩的配套产业园,引进13家配套企业,其中6家企业已经投产。
李泽民的常佛机械公司就是其中一家,“从2004年开始,我们就为中联做配套,中联的园区建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现在,在汉寿的这个厂房已经投产了。”
汉寿人曾德红更是看中了中联重科入驻当地的机会,2009年创业成立了恒辉机械公司,专门为中联重科混凝土搅拌站提供结构件,“去年投产,今年的产值应该能做到8000万。”
随着配套企业的陆续投产,一个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