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宇 梳理时代可能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许宇 梳理时代可能性

许宇 梳理时代可能性   人人都有的一颗主唱的心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少年时代的许宇学习画画摄影、最大愿望是做一个摇滚乐手,想报考美院,可以坚持绘画理想,更因为有太多优秀的摇滚乐手都是从美院系统走出来。可是在上海的重点高中文化课又太过优秀,于是他遵从了父母传统的思想,保送去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习英语文学和西班牙语。   刚入大学的他算是活跃分子,班长、学生会、团委三位一体样样不落,“慢慢老师在课上看不到我了。除非他在课上感觉被快门咔的闪到了一下,老师很生气,说,你出去,后来的故事就是这样了。”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许宇整天拿个照相机在外面拍照,和朋友玩音乐。   当时许宇在和还没出名的“顶楼上的马戏团”整日厮混,他们用他的名字写了首歌—《蓝宇》,歌词里唱着“蓝宇就是蓝色的雨,还有暴雨/阵雨/西班牙语”,然后歌曲就真冒出了一句西班牙语,哦,因为他是西语系的。年轻人游走于上海的街角弄堂,顶马的另类摇滚也演化成了市井小调。许宇组过乐队,吉他弹的有点糟糕,就做了主唱,“我写歌词我来唱。”尽管黄燎原说过人人都颗主唱的心,但当机会来了许宇发现自己的心里还是装着艺术。   你为什么要来美术馆?   2003年,尚在读大三的许宇给刚回国的徐冰做了上海展览的助手,这期间他最喜欢的画廊是以经营影像为主的亦安画廊,那时年轻的许宇已经在风头正旺的平遥摄影节初露头角。   当毕业时校友们做翻译、做外贸拿着比普通毕业生高太多的工资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走入美术馆。应聘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助理策展,面试官觉得他很奇怪,“一个学外语的人,为什么要来美术馆,你懂美术史吗,你懂当代艺术吗?”一系列的问题抛出后开出了一个低的离谱的工资,“只要工资够我买书买唱片就可以了。”最后他如愿以偿,结果证明他比当时更多的同事适合这份工作。   从接待来访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做翻译、做导游、写新闻稿、写画册、翻译画册、布展、安排物流、到联系公安、安排讲座、接待媒体,谈赞助,许宇把美术机构可以做的工作全部练了一遍。一年内翻译和编辑做了不下六七本书,协助策展也有五六个,在策展人顾振清手下的一年许宇得到了脱胎换骨的训练。   2005年在多伦美术馆做了一年后,同属一个文化系统的朱屺瞻艺术馆重新设立当代的空间,找到了许宇。有些拒绝的许宇跟着美术馆的负责人来到当时上海最高的楼金茂大厦顶层的咖啡厅,对着窗外浦东的高楼跟他说:“这个是我看到的今天的上海,不是多伦美术馆顶楼的那个老城区的上海,我们要认清这个城市是什么样,我们在为什么样的城市工作。”当时许宇觉得这样的对话太过煽情,多年后每当他想做一番事业的时候,总会想起当时的场景,提醒自己看懂周围的大环境,感受下大的时代。   京沪双城记   2006年许宇在朱屺瞻艺术馆独创了双个展,试图用更多元的方式思考艺术和这个城市的关系:展出郎静山、洪磊摄影作品让他们的山水隔空对话、做互动的试验的工作房、做舞蹈、做女性主义的讲座、做广州亚文化的交流。请窦唯过来演出,许宇只付得起演出费和路费。所有的器材都是朋友们从上海最好的酒吧里借出来的,那天搬了一整车的鼓,等场地布置好,许宇的胳膊已经被划了一个深深的口子。每周一次沙龙,每两周一次的双个展,让这里迅速成为上海的文艺界的知名沙龙。不过一次做了迪斯科复古的演出后,美术馆的领导找到他:“我要用下流两个字来告诉你,这样的演出绝对诬蔑了艺术馆的名字。”   带着无奈,许宇正式离开了美术馆系统,在奥运会期间来到北京前波画廊,参与一个国际画廊本土化的初创工作。见证了当代艺术大起大落,人走人来。期间他依旧坚持“做有趣的项目,做有趣的展览。能够启发自己能够启发别人”。回想起来第一次正式离开上海工作,突然有一个机会重新认识中国艺术家的群体,没有城市之间的隔阂,许宇觉得也不错。   2009年许宇回到上海参与了James Cohan画廊(科恩画廊)在上海的建设工作,带来了更年轻的亚洲艺术家,让国外艺术家做的项目让中国人接受。那时候他代理的艺术家在国际艺术展已经备受关注,在机场会有国外著名的策展人,媒体人向他打招呼赞赏他的展览。在这个行业里浸淫得越深,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他也感受到了一些局限:“当我个人对很多艺术家特别兴趣的时候,会很苦恼我没有办法在这个平台展示他们,我必须得保证画廊的形象不会被我个人的形象所干扰。不能随心所欲的做东西。”开一家自己的画廊,似乎就此水到渠成。   Projects更丰富的可能   2011年一个满足他对当代艺术有着个人化观点的小空间——Leo Xu Projects成立了,画廊名称可见端倪,以“Projects”之名取代“Gallery”,意味着许宇的画廊提供的是一种更活跃、更丰富、更直接的可能。一个200平米的小洋楼,三层,像一本书有起伏的篇章,即便内容精干也足够的精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