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客观公正”为何这么难.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外媒“客观公正”为何这么难

外媒“客观公正”为何这么难   长期以来直到现在,我们的口号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总是企求人家了解我们、指望人家理解我们,这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有些偏见和敌意,并非是由于不了解,而是不讲常理、无视事实。有担当的中国媒体人,要以新闻专业主义和法则为武器,抢占话语权,奋力改变这种不平衡的传播格局。   长江日报追问纽约时报   一直以奉行新闻专业主义、坚守严肃大报风格著称的纽约时报,因翻译失误引发了“李娜被迫服禁药”的风波,两天后记者道歉,据称报纸随后刊发了更正,看起来一切应该不错。   但是,不可思议的地方仍然存在。从8月29日起,长江日报记者采取多种方式联系纽约时报,想弄清楚李娜“被迫服禁药”一稿刊发之前,该报编辑是否进行了核实——这是任何一家媒体的应有之责。   8月31日,长江日报报道《回答本报记者提问 〈纽约时报〉编辑玩虚的》,披露了相关情况:   29日晚8时,记者试图连线美国纽约时报编辑部,直到11时30分,把纽约时报的十多个电话打了数十遍,结果不是语音留言就是传真机。同时,记者通过电子邮件联系负责该版面的编辑克莱尔·古铁雷斯,希望能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在该稿件刊发之前,您是否与该稿作者核实过其中的事实?2.出现这样的错误之后,纽约时报会否采取处罚措施?3.该文作者已经向李娜道歉,纽约时报是否会与李娜及团队沟通并致歉?”30日凌晨1时左右,记者收到了克莱尔的电子邮件,她只是把众所周知的“翻译失误”重复了一遍,对三个问题却没有作任何解答。   那么,更正又如何呢?   长江日报报道说:记者登录纽约时报的网站,把首页看了一遍又一遍,愣是没找着那篇更正。当记者找到时,时间已过去了2个小时。这篇更正发在了什么位置呢?说起来非常可笑,在李娜那篇原文报道的下面!也就是说,如果你想看到这篇更正,必须先上纽约时报的主页,点开“体育”那一栏,然后再选中“网球”子栏目,从上百篇文章中把李娜这篇报道找出来点开之后你才能看得到!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何一篇更正要“藏”得如此之深?   法国“小玛丽事件”的黑色幽默   让我们来看看2012年11月8日,发生在法国的“小玛丽事件”吧。   这天,法国大多数媒体及收视率极高的各大电视台,以醒目标题推出轰动新闻——《“中国制造”的服装使一个女孩毁容!》。文汇报常驻巴黎记者郑若麟经历了这一事件的全过程,他撰文详细披露了相关情况(参见2013年1月21日《报刊文摘》):   法国媒体报道称:小玛丽4岁生日收到的礼物是裙子、运动衫,但翌日全身过敏起泡浮肿,连眼睛都睁不开。于是乎,法国舆论群情激愤,当地镇长蒂耶利·毕诺迅即出面发表讲话,宣布“已查明货源并将由警方出面扣压这批服装”。国家“竞争、消费与反欺诈总署”发言人玛丽·塔娅宣布介入调查并将诉诸法律,同时还将通报欧盟,要在欧盟全面扣押这批“有毒衣服”。政府社会经济部部长布诺瓦·阿蒙也发表讲话称,“如果证实过敏确实来自裙子,我们将采取措施,必要时将禁止销售”。法国媒体特别是影响巨大的电视媒体,几乎都转载或报道了这一消息,而且都配发了“中国制造”标签的照片或画面。   一时间,中国和“中国制造”成为千夫所指,转发和评论量都非常多。最典型的也是最激愤的就是“我从此再也不买任何中国制造的商品了”,一股抵制甚至仇恨中国的暗流在这则新闻的推波助澜下迅速泛起。尽管也有勇敢的网友挺身反驳,但在一边倒的潮流下,稍微客观一点的评论都会遭到围攻。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结果是:法国官方经过反复检验后证明,小玛丽穿的衣服“未含有任何使皮肤产生过敏的物质”;更令人吃惊的是,这批服装并非“中国制造”而是“法国制造”,简直是黑色幽默!然而,这时没有任何人出面来为中国和“中国制造”正名,或向中国被损毁的名誉道歉。与当初几乎所有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相反,只有少数媒体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羞羞答答地写上几行:小玛丽过敏不是由服装引起的。   问题是,当郑若麟询问法国人时,绝大多数法国人都知道过敏事件,而不知过敏并非服装引起,更不知服装是“法国制造”的。他感慨,“中国制造”与“玛丽毁容”依然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事实,绝大多数法国人并不知道真相究竟如何。   显然,“小玛丽事件”至少是一则虚假报道,并且一些报纸和电视专门配发的“中国制造”标签的照片或画面也是假造的。当时就有细心读者发现,标签上的服装号码是法国的40码,这绝对只能是一位大个子成人才能穿的号码,但被视而不见。   从“请你了解我”到“你哪里错了”   笔者保留了一份《瞭望东方周刊》2008年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刘禾的采访剪报——《要学习犹太人:不要寄望于西方“理解”》,刘禾在谈到应对西方媒体时指出:美国对大众媒体和宣传机器(自称PR“公关”)的掌握也是非常强有力的。等待别人来“客观报道”,就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