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后稷故里艺术瑰宝――稷山高台花鼓
后稷故里艺术瑰宝――稷山高台花鼓
【摘 要】稷山高台花鼓,是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河东特色文化的一个“绝”品。它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 相传远古时代,圣人后稷于山西稷山教民稼樯,开启了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稷山先民以鼓乐祭拜由此而生高台花鼓。千百年来,稷山人们沿用这一古老的方式,祈求五谷丰登,在当地民间传统节日中人们奏乐打花鼓来庆祝美好生活。本文对稷山高台花鼓的起源、高台花鼓的特点、高台花鼓的表演形态、高台花鼓的演变方面进行研究,希望给高台花鼓今后的发展研究指明方向和方法,从而加深高台花鼓理论研究的层次,能使“华夏一绝”更好的被人们认识和了解,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
【关键词】高台花鼓;华夏一绝;鼓乐祭拜
后稷故里指的是现在的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山的历史悠久。稷山高台花鼓是中华鼓艺术的一种,产生于人们的生产劳动中,根植于民间,有着肥沃的生长土壤和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得以世代相传,经久不衰,日臻完善。在当地花鼓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奏乐打花鼓来表达自己的祝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新生孩子过满月时也要打花鼓给主家跟孩子进行祝福,希望花鼓表演能给家庭带来财富与平安,孩子的人生带来好运,健健康康的生活。逢年过节、赶庙会、闹红火,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场所就会有花鼓表演。稷山高台花鼓出现于唐朝初期,明清时期就有了自己的规模和体系,现在稷山县境内以汾河为界分为汾南、汾北,汾南的花鼓以东蒲花鼓、稷山安福艺校花鼓最具代表性,汾北以桐上花鼓最具代表性。
一、高台花鼓的起源
关于高台花鼓的起源当地稷山县志中有文献记载[1],山西省稷山县是中国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后稷在此教民稼穑。稷山这块热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稷山人民为了纪念后稷这位伟大的先祖,创造了祭祀稷王、欢庆丰收、祈愿平安幸福的高台花鼓。花鼓是山西鼓舞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艺术魂宝。在远古时期,人们把鼓声与雷声相比,有“鼓声雷动可降雨”的巫术观念,认为鼓声有助春耕或农作物生长。因而鼓艺术的产生和远古农耕文明血脉相连,从祭祀农神到娱悦百姓,稷山花鼓植根于民间,代代相传,据稷山县志中的史料记载,早在隋唐时花鼓表演便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明清时的花鼓表演风格流派更臻完善和兴盛。稷山县志记载了明清时期古邑庙会、社火、节令“绕城四处走,皆闻花鼓声”的盛况[2]。稷山高台花鼓在当地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逢年过节、赶庙会、闹红火,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场所就会有花鼓表演。高台花鼓的发展经过历史的洗礼,已经失去了最初祭祀的主要功能,现在的主要功能成为人们庆祝美好生活的表演娱乐项目。
二、高台花鼓的特点
高台花鼓是花鼓艺术的一个分支,它的独特之处是表演者不仅要在平地上表演,而且要伴随着鼓点攀登到叠加起来的道具长板凳高台架上表演。它与平地上花鼓表演相比,更具有表演的技巧性和花鼓艺术的观赏性,成为花鼓艺术中最耀眼的一颗星。
传统的稷山高台花鼓,道具板凳叠层数少,高台架高度低,一般为三层或五层,总高度两三米;而发展到今天的稷山高台花鼓,道具板凳叠架层数不断升高,可达到7层、9层、11层、13层,高台架最高可达9米左右,相当三层楼高,因而突显出高台花鼓“高”的特点。
高台花鼓表演的核心部分是鼓艺,其充分发挥出花鼓的优势,汇集了击鼓的多种技巧。演员身上佩带高鼓、低鼓、胸鼓和腿鼓,右手执软槌,左手执硬槌,通过单打、对打、混合打,与大鼓、锣、钹、镲等乐器的表演交相辉映,形成独特完美和谐的民间原生态听觉和视觉艺术效果,因此就形成了稷山高台花鼓的第二个艺术特点“奇”。
高台花鼓表演中道具长板凳从平地上层层叠起,逐层升高,越高越窄,演员们边打鼓边搭台,边搭台边登上高台架直到顶层。叠架起来的道具板凳,既像山、又像塔,高高耸立,由下向上仰视,令人望而生畏。特别是高潮部分,百余名表演者登上高台架,在没有任何保险措施的情况下,演员们仅用腿、脚勾住道具板凳,还要做“孔雀开屏”“凤凰展翅”等各种高难度的击鼓动作,其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表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感到震撼,此为稷山高台花鼓的第三个特点“险”。
由于稷山高台花鼓高、奇、险的艺术特色突出,又具有独特的生存空间和演变经历,2007年山西省文化部门把稷山高台花鼓列入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稷山高台花鼓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河东特色文化的一个“绝”品。
三、高台花鼓的表演形态
稷山县志上描述了传统稷山花鼓的打法3:着男式表演服装的演员为核心人物,在表演场中间表演,身上挎三个或五个花鼓,分别在膝盖、头部或躯干两侧,挎鼓的人在场地中心击打小鼓表演,另有四个男扮女装的配角围着他转动表演各种动作。另外乐队手持大鼓、锣、钹、镲等在旁边伴奏,表演时每一个段落间演员还配有歌曲演唱。随着花鼓表演形式的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