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止是吓一跳危险距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岂止是吓一跳危险距离

岂止是吓一跳危险距离   主持人:探讨生命与吓一跳的危险距离之间的关系,缘于近日发生的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被疑投毒致死案。比较近年来发生的中外校园杀人案,我们发现,包括马加爵在内的中国学生,攻击目标更多的指向同一寝室的人。“感谢室友不杀之恩”,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悲凉,更令人不寒而栗。   吴欣子:前几天看到了《人民日报》对这件事的评论:“究竟是什么样的怨怼,使得投毒者的内心燃烧起如此仇恨的火焰,猛烈到必须以毁灭他人的生命来平复 ……从 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事件,到 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再到 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震惊社会。”   知情人称林某与黄某关系不合已有一段时间,林某对黄某的不满日积月累,最后一念之差做出疯狂的举动。   “你凭什么喝我打的水?”“你为什么把牛奶袋扔在桌子上?”“你为什么每天晚上都那么晚还不熄灯让人睡不好觉?”“和寝室一哥们讨论洗澡问题!鄙人建议 ‘你’该洗澡啦,并要求至少一个星期洗三次!答曰:洗这么多干吗,夏天一周洗两次差不多啦!”许多人认为,仅仅因为生活琐事就投毒杀人让人很难理解,到底什么样的生活琐事要闹到下毒杀人。其实观察一下,这些杀人惨剧的起因并不复杂,几乎无一例外令看到的人不可思议,常常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为这么一点小事 ……   张淼: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在学生咨询的心理问题中,超过三成与寝室关系、班级同学关系有关。上海青年研究中心主任黄洪基常听到学生因日常琐事抱怨自己有难解的“心结 ”。   室友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关系,来自不同的地域,每个人都带有在近二十年里形成的各自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因为读书,几乎是在一瞬间无从选择地住在了同一个屋檐下,或者说是 “迥异 ”在一千个左右的日子中被夜以继日地固定在了十几平方米里。这种前提下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彼此之间没有大的利益冲突,但磕磕绊绊难以避免。   林嘉俞:对于大学室友的相处之道,师长们的教导通常是人与人之间需要多理解、多交流、多宽容。看到过一个视频:《婴儿情绪与母亲表情的敏感反应》,实验证明,婴儿对负面情绪非常敏感,面对持续的负面情绪时,婴儿的反应是疑惑 →示好 →沮丧 →郁闷 →烦躁 →暴躁。抗拒诉求是人类的本能反应。其实不仅仅是婴儿,因人与人接触引发的负面刺激过度,超越人的生理承受底线时,仅仅强调接受、适应,是不科学的,如果我们承认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底线、有阈值、有界限的,就应该以科学的态度面对人有限度的承受能力。   春天里:微博上的一条评论,令人潸然泪下:“复旦今天失去了两个宝贵的学生,一个是受害者,一个是投毒者。”手捧康德 “星空 ”语录,她感慨万千:“面对依附于没有受到制约的潜意识中的弱点、面对人性中根深蒂固的恶,善是起点还是终点?人类如何才能保护好自己的心智不被戾气侵袭,如何才能守护好自己的心灵不被残暴的力量所控制?这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的灵魂都必须独自面对的课题。”   主持人:其实探讨到这个层面,对反思“同室操戈”的恶性案件,进而规避近在咫尺却毫无防备的危险关系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当人际冲突引发的负面情绪被压抑且无法表达和处理时,一段时间内难以理解、无法交流、不能宽容时,在形成内在的攻击性前,在潜伏的无意识状态的愤怒累积转变为攻击前,不妨暂且放一放“亲近”的意愿,主动调整距离,利用空间稀释、减少刺激——换一间宿舍。   花儿开:一念花开,一念花落。在接受、适应的同时,别忘了还可以放下这一间寝室,放下一段无力调适的缘分,与人相处的方式更加灵活,不拘泥,是一种智慧。人民网在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时评论道:“文明以尊重生命为起点。”对生命的尊重是社会的进步,更是你给予自己的大爱。   林嘉:国外有学校设置了以 “心情教育 ”为核心的人格、素质教育课程,专家认为孩子需要 “心情教育 ”。“心情教育 ”训练人的本质中最深层的动机,使人的知识、品德和意志向健康的目标发展,使人的情感、欲望建立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孩子在享受爱的同时学习以爱回报,从小培养关爱家人、他人的品格。孩子的心情素质在爱的熏陶下逐步发展成熟。长大成人后,以这种人格素质与其他人相处,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关系。   主持人:“琐事不合导致杀人”的动机成为引人注目的元素,触目惊心,因为逝去的是生命,还因为,惨剧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是常见性的,很多人过去、当下、未来都会遇到。如何更好地规避?我们特约了心理治疗师武文对此做深层次的分析,从心理学层面解读:人,何以变成一颗危险的“炸弹”!   武文:在“复旦投毒事件 ”中,林某和黄某之间并没有什么天大的仇怨,只是因为一些小事关系不和。为一点点小事就杀人?当然不仅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