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孔子 “良师益友”型师生观
论孔子 “良师益友”型师生观
摘 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成功的教育最切实的保障条件,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主张“良师益友”型师生观,并与学生之间形成了民主平等,尊重学生、以人为本,关爱学生、教学相长,欣赏学生的“良师益友”型师生关系。本文试从《论语》中分析孔子与学生的交往过程,探讨他的“良师益友”型师生观。
关键词:孔子;《论语》;“良师益友”型师生观
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得以建立的基石,“良师益友”型师生关系既是良好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要素,又是一种古老而又经典的智慧。它真正贯彻了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理念,经历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成为了永不过时的经典,我们应该好好的坐下来,以古典的心情,以虔诚的态度,打磨经典。“良师”,传道、授业、解惑,不仅要发挥主导作用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如何做人做事;“益友”,启思、导学、笃行,则是让学生学会自我鉴别、自我调节、自我成功。孔子通过游学的教学模式,创立了“良师益友”型师生观,成就了一种民主平等,尊重学生、以人为本,关爱学生、教学相长,欣赏学生的“良师益友”型师生关系,这在师生关系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具有重大的学习和研究价值。通过《论语》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晰的体会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他的“良师益友”型师生观。
一、 民主平等,尊重学生
我认为,完美的教学必定有两个不可或缺的要件,那就是民主与尊重。孔子的“民主”与“尊重”主要体现在他对学生的有教无类和坦率真诚上。“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根本。“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1]88孔子弟子三千,桃李满天下,其弟子多处于贫寒家庭,但他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不论贫穷富贵、不论品行善恶、习性优劣,都平等的加以教育。“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1]96是他毫无保留的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的职责的真实写照。在教育层面上,孔子及弟子的堪称平等师生关???的最佳典范。
“如果教育中没有真诚,没有尊重,任何模式、任何方法都是难以奏效的”,“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是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上的,也没有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通过惩罚与制裁来实现”,[2]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民主与尊重的基础上,是通过敞开胸怀,坦诚交往来实现的。孔子对学生真诚、率直,一言一行都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没有矫揉造作、故作姿态,他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的感受尤为重视,给学生以温暖的感觉。“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1]82孔子去见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竟然当着弟子的面发誓说:“我若有不当之处,天厌弃我吧!天厌弃我吧!”孔子为了顾及学生的感受,能放下教师的尊严,如此真诚的对天发誓,这样的用心良苦,令人深深震撼。
二、 以人为本,关爱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受体,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渴望得到关爱与尊重。“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既是社会的人,又是自然的人,既要看到人的社会属性,又要看到人的自然属性”,[3]即要求我们尊重人的个性,推崇人的价值与个性解放。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这其实就是从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关心与了解。“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
也”,[1]10孔子在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知人”,他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了如指掌:“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1]55
孔子之所以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就是源于他对以人为本的深刻理解,源于他承认人的个性,源于他真心的关爱学生,与学生为友。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与孔子的师生感情之深更是千古佳话。“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1]145表达了颜回死后,孔子对他的深深怀念之情。颜渊死时,孔子甚至大喊着“天丧予!天丧予!”同时,颜渊对孔子也是十分的尊敬,达到“于吾言无所不说”的程度。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孔子与颜回师生关系如此深厚,因而颜回能够尽得孔子真传也是顺理成章的。孔子与学生的这种深厚师生情、师友情,在推崇以人为本的今天,难道不是一个最佳的典范?
三、 教学相长,欣赏学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报告明确提出“教育即解放”,强调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宣传和灌输,而是平等对话和合作。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创立了游学的教学模式,在轻松、宽容的气氛中,不仅尽了“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1]86的“良师”的职责,还扮演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88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