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谱演变及其意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家谱演变及其意义

论家谱演变及其意义   摘 要: 中国古代家谱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范围广、跨度长的过程:以时间为经,大体上经历了从夏商到清代的整个中国古代时期;以演变范围为纬,大体上包括了家谱的形式、家谱的内容等多个方面的转变。家谱本身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而其作为历史载体独特的地位,更使其具有极强的历史研究价值。   关键词: 家谱 演变 实用意义 研究意义   一、家谱的演变   (一)家谱形式的演变   在中国,家谱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学术界对于家谱的确切起源时间观点不一,一般有“宋代起源说”,“战国秦汉起源说”,“周代起源说”和“殷商起源说”四种。而在现代学术平台上,另一种声音悄然响起,家谱出现的真正时间可能远远早于上述四个时期。   汉代的司马迁在《史记·三世表》中说道:“余读牒记,皇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牒终始五帝之传,古文咸不同……于是以《五帝系牒》、《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足见早在夏朝之时,王室就有了记载世系的谱牒,即王室的家谱。   最早的家谱是刻于甲骨之上的。中国现存最早的家谱当属三件殷商时期的甲骨家谱:第一件收于《殷契卜辞》,序号209;第二件件收于《殷墟文字乙编》,序号4856;最后一件收于《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序号1506。其中内容最为丰富、价值最高的是第三件。此骨片上著写着极典型的商人世系,卜辞内容经陈梦家与张秉权等学者隶定,内容如下:“儿先祖曰吹,吹子曰戈夭,戈夭子曰雀,雀子曰壹,壹弟曰启,壹子曰丧,丧子曰养,养子曰洪、洪子曰御,御弟曰矢,御子曰伊,伊子曰闭。”   除甲骨家谱外,在商朝末期,青铜器也开始成为家谱的载体。其中较为著名的是易州三戈,即“大祖日己戈”、“祖日乙戈”、“大兄日己戈”。   到了汉代,又出现了以石碑记载家谱的形式,所谓“刻谱于石,以垂永久”说的就是这种形式。   魏晋南北朝以后,家谱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纸张、绸缎、帛书等都成为家谱记录的载体,书本式成为其主要体式。   除去以文字记载的家谱形式外,还有一些特别的方式,如口述与结绳。   口口??传的方式上可追溯到黄帝、炎帝的传说时代,没有文字的时期人们便用口耳相传的方式传递经验、传承文化。而口述家谱便是用这种方式将家族世系代代传承下来。这种特别的方式可以从一些少数民族的习俗中寻找到踪迹。《史集》上说:“蒙古人有保存祖先的系谱、教导出生的每一个孩子知道系谱的习惯。”由此可以推论,在没有文字又注重传承的少数民族,口述家谱的存在是比较常见的。   再说结绳,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便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及传递消息。结绳这种简单易操作的方法也被用在了家谱的记载上。满族有位“降子赐福”的神灵名为“佛托妈妈”,祭祀的过程中,这位“佛托妈妈”便是一个黄色的布袋子,俗称“妈妈口袋”。布袋里有四五丈长的五彩丝线唤作“子孙绳”,丝线上缀着许多小弓箭,小布条等物件。孕妇诞下孩童,是男孩子便在丝线上系一小弓箭、小筐或小篓;是女孩子便在丝线上系一根红布条。满族人便是通过这丝线上的小物件记载辈数和人口数量,“子孙绳”越长,物件越多便代表着族人越多,子孙越繁盛。   (二)家谱内容的演变   夏商以来,家谱的编修就一直在进行,但由于年代甚为久远,保存下来的资料十分有限,因此学术界对于家谱内容的整理研究大多起始于汉代。汉袭秦制,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撰修皇族亲贵的谱牒。此时官方机构保存的谱牒只包括皇帝本人的家谱、诸侯的家谱以及异姓功臣的家谱三类,而私人家谱的撰修则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那些保存下来的极少数官家家谱如今也只能在后人撰写的《汉书》、《后汉书》等史书中窥见一二。在这一时期,家谱的主要作用是“奠系世、辩昭穆”,即祭奠族系家室,分别亲疏远近,尊卑贵贱。因此,家谱编写十分简易,仅有生卒、官爵、字号和藏所等粗略的信息。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是中国家谱发展的一个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公私家谱的修撰迎来了高潮。郡望、源流、家族世系三项内容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撰写必不可少的内容,此外还加上了婚姻状况、兄弟姐妹及子女做官、婚配情况以及著述、居住、迁徙等等。造成这一情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政治方面的选官制度。当时门第观念盛行,尤其是在曹魏建立以后,选官制度上推行九品中正制,门阀士族为了垄断自己的权利,划分自己与庶民的区别,使得家谱走上了前台,成为维护门第等级的有力武器。第二是社会生活方面的婚姻问题。为了维护门第,士族与庶民是绝不可以通婚的,甚至于不同等级的士族也不能通婚,因此,查看家族的源流成为了谈婚论嫁不可或缺的环节。   宋代以后,官修谱牒废绝,私修家谱兴盛,家谱在政治生活中不再发挥作用,转而为尊祖、敬宗、睦族等服务,因此家谱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此时的家谱记录的重点通常包括族姓源流、先辈所受恩荣、入谱之人的传记、祖宅、祖茔、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