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梦”现实与幻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印度梦”现实与幻象

“印度梦”现实与幻象   一、影片概述   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2009年,维诺德·乔普拉影业公司出品)改编自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由印度导演拉库马·希拉尼执导,印度著名演员阿米尔·汗,卡琳娜·卡普,马德哈万等主演。影片在印度打破了票房纪录,并在印度国内外屡创票房奇迹。并且荣获孟买电影博览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六项大奖,还获得国际印度电影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情、最佳摄影等十六项大奖。   影片讲述了印度帝国工程学院的三个学生的成长故事,兰彻是一个富裕家庭的仆人的儿子,从小因天资聪明并且爱好读书,被安排来代替主人的儿子到帝国工程学院攻读学位,在学校,他特立独行、挑战教育制度,顶撞院长,做出许多出格的事。他结识了两个兄弟法汗和拉杜。并用自己的热情善良和智慧影响着两个兄弟,帮助他们找回真正的自己,勇敢地实现梦想。同时,兰彻还以他个人独特的魅力征服了院长的小女儿皮亚,两人终成眷属。   影片以倒叙的方式,由寻找兰彻开始,逐步展开他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情景,影片由查尔图的寻找开始,查尔图又名“臭屁王”,他找兰彻的目的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成功,法汗和拉杜寻找兰彻的目的,则是出于友情,皮亚则是为了爱情而从婚礼上逃婚,去寻找自己心爱的人。他们目标相同,但各有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插入当年他们在学校上学时的情景,成为影片贯穿始终的悬念。   二、“印度梦”的幻象   印度是有着10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印度宝莱坞电影也是世界著名的电影生产基地。从影片产量上讲,印度早已是第一电影大国。宝莱坞有着一套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近几年印度电影产业已经渐渐从“内需型”产业走向了“出口型”,印度电影在东南亚、中东、及非洲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印度电影工业体系中产生的一部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影片从三个大学生的成长故事出发,表现了印度社会体制之一的教育制度的问题,反映了印度社会的人生百态。   从影片片名中的“三傻”这个关键词来看,影片讲述的正是一个类似于《阿甘正传》(1994年,美国)的社会神话。讲述的是普通印度人的奋斗史,通过个人的奋斗历史,把反映了印 度各社会阶层的生存状态。天才的兰彻是一个富贵家庭仆人的儿子,出身卑微,家庭贫困,唯一的爱好是读书,而主人正好看中了兰彻的这一特点,采用“狸猫的换太子”的方式,让兰彻代替主人的儿子读书获得学位。从这主仆二儿的关系中,我们可以解读出的影片内涵,并非两个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恰恰是主人对仆人的一种善良和同情。这种同情弱者的情怀,消解了主人的这一违背社会原则的作弊行为。他让占社会大多数的穷人找到了一点尊严,和一丝改变生活和命运的希望。   影片虽然处处在反对教育制度,却处处通过这种穷人在教育制度中的奋斗,印证了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的道理。它为处于下层社会的人指明了一条方向,正如影片中所说的“只有顺利毕业,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才能在申请信用卡,才能买房子、结婚。”这一主流社会价值观,影片中以这三个傻瓜对现行教育制度的反叛,并非对现行教育制度的全盘否定,恰恰相反,它所强调的正是这种制度的存在,对于弱者改变现状是有着普遍意义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它反过来强化了这种意识形态的存在。   在对穷人阶层的描述中,拉杜一家的生存状况是影片中较为突出的一个段落。从视听语言上看,当影片开始展现拉杜一家的场景时,画面色彩开始转为黑白,并辅以旁白,将其比喻为1950年代的电影景场,“他家就像50年代黑白电影拍的一样,一个狭小昏暗的房间,瘫患的老爸,咳嗽的老妈,还有嫁不出去的老姐,发霉的沙发,破旧的天花板露个不停,老妈是个退休教师,是个喋喋不休的怨妇……”配以流畅的剪辑,将拉杜一家的生活境况生动有趣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一组让观众记忆犹新的画面,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贫困家庭的情境,它也是广大普通市民的生存状态的缩影,代表的是贫穷阶层在社会中形象。然而,这种表现方式,并不象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所擅长的对社会无情的鞭挞和抨击。相反,它却被一种友爱和互助所消解,当拉杜的父亲心脏病发作时,是兰彻骑着皮亚的摩托车将拉杜的父亲及时地送去了医院,最终将其父亲救活。身处上层社会的皮亚在兰彻的劝说下,也参与了这场救援。这在无形之中,消弥了两个阶层之间的隔阂。又一次实现了意识形态的社会修复功能。   关于自杀问题,影片中呈现了三起自杀事件,第一起来自毕业生乔伊的自杀,乔伊因为毕业设计——一架电动直升机,被院长斥为“毫无用处的花哨的东西”,没能得到认可,无法毕业,他承受不了来自家庭的压力和无法毕业这一事实,选择了自杀这一方式来脱离痛苦。第二起自杀事件则是拉杜的自杀未遂。同样,通过皮亚与父亲的一段争吵,我们也得知,皮亚的弟弟因为不能学习自己的喜爱的文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