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真自由心灵选择.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任真自由心灵选择

任真自由,心灵选择   【教学目标】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1、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辞别官场的决心与回归田园的生活内容;体会陶渊明返璞归真的人生旨趣与争取内心自由与平静的人生境界。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创设情境,了解田园生活场景;搜集资料,分析理解,评价古人的归隐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陶渊明与官场决裂,保持自由心性的人生追求;探讨古人归隐的人生选择对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启示。   【教学重点】   1、根据语句,合理想象,诗意描绘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2、阅读资料,分析归纳古代人的归隐情怀,并做出合理的评价。   【教学准备】   1、背诵全文。   2、讲解小序内容,了解陶渊明“入仕”及辞官的始末。   3、扫清文言阅读障碍,完成文言阅读中的字词积累和翻译,疏通文意。   【注】本设计为本课教学的第三课时   【教具使用】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去年,网络上一位中学女教师的辞职信引发热评。她写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潇洒的人生态度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羡慕不已。接着网上就有了神回复,钱包那么小,哪也去不了。的确,在沉重的现实面前,人人都要暂时委屈自己。   二、研读文本,了解陶渊明辞官的原因   明确:心为形役。   小结:陶渊明是个任真的人,关于辞官的原因,他在序和文中都讲得很直接。官场的礼节,官场的规矩,他都非常不适应,所以做官让他身心疲惫。   他的诗一贯写得很平实朴素,比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等,但是关于官场生活他在《归田园居》(其三)中难得的用了修辞手法。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尘”意为“尘芥”、“灰尘”,均有肮脏不洁之意,“网”暗示束缚无处不在,一旦落入,就难以挣脱。他又将身处官场的自己写成“池鱼”、“羁鸟”,极写自己在官场的困境,所以一旦辞别了官场他的心情无比轻松与愉悦就不难理解了。   三、细读文本,小组合作,再创情景   请学生组成六人学习小组,选取描绘田园生活内容中的一句或者几句,展开合理的想象,逐组学生展示自己组写出的场景描写。   教师示例:“或棹孤舟”――独立船头,引颈遥望,船头轻轻划破碧绿的水面,涟漪散开,衣袂在微风中摇摆。   学生展示示例一: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我站在山的这头,山的那头寂寥无人。云气缱绻从山后慢慢溢上山头,弥漫了半片天。鸟儿如宣纸上随意点染的墨滴,慵懒地掠过山林,隐没在林雾之中。   学生示例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拄着拐杖去各处周游休憩,不时地抬起头来出神地看着澄澈的蓝天,浮云无意间探出了高峻的山峰,飞鸟翱翔得疲倦后纷纷朝鸟巢飞去。   四、阅读体悟,了解陶渊明的人生感悟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人生短暂;乐夫天命复奚疑?――乐天安命   五、了解后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展示资料: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李白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辛弃疾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王国维《文学小言》   六、探究思考,交流思考结果   归隐是有些古代人选择的生活方式,是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有人认为,归隐之人大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们遵循了自己内心的选择,让心灵保持了自由与宁静;也有人认为,选择归隐就是逃避责任,消极避世。请你结合自己的知识,谈谈对归隐现象的看法。   学生展示一:古人归隐的十种类型[1](介绍学术论文观点)   学生展示二:从陶渊明、苏轼等的选择看什么是真正的“归隐”(学生自己写的思考片段)   教师提供资料一:关于归隐的原因   1、社会现实的原因,不愿与现实同流合污,社会动荡,官场黑暗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大的地窑,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2]   例:首阳采薇――伯夷、叔齐、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2、玄学思想的兴起,个人志趣与选择。从魏晋开始兴起的一种和儒家完全不同的思想学派。崇尚老庄,主要探索天人的关系,强调“无”、“自然”、“无为”。   例:梅妻鹤子――林逋。北宋著名的隐逸诗人。通经史百家,性孤高自好,喜恬淡,自甘贫困,隐居杭州西湖边20余年以布衣终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