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刺王说辨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雎刺王说辨证

关雎刺康王说辨证   摘 要:汉代今古文学派的《关雎》阐释是诗经学史上的重要争论点之一。一般认为,毛传郑笺将《关雎》认定为西周文王时代的称美之作,而今文三家诗以之为刺周康王之诗。通过辨析可以看出,三家“刺诗”之说应是着眼于《关雎》的“用诗之义”而非“作诗之义”,是在肯定《关雎》称美文王的基础上申明诗作的刺时劝谏功能。因此,今古文《关雎》说解并无根本分歧。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关键词:《诗经?关雎》;三家诗;刺康王;作诗之义;用诗之义   作者简介:吴寒,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6)02-0134-06   对于《诗经》首篇《周南?关雎》的诗旨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分歧之一源于汉代今古文学派。在古文经学的注解系统中,《诗大序》“《关雎》,后妃之德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1](P269)之说影响深远,郑玄《诗谱》将其时代定于文王,于是《关雎》便成为一首“美文王”之诗。而从宋人辑佚三家诗起,“三家以《关雎》为刺康王诗”就成为《关雎》阐释上的重要争论点,有学者据此认为,汉代今古文学派在此诗美刺和时代认定上存在根本分歧,以下试就这一问题进行具体辨析。   一、今文三家《关雎》说解辨析   欧阳修认为:“《关雎》,齐鲁韩三家,皆以为康王政衰之诗。”[2](P7)然而正本清源,三家诗说中明确提出“刺康王”说的只有鲁诗:   周之康王夫人晏出朝,《关雎》起兴,思得淑女以配君子。(刘向《列女传》)[3](P90)   《汉书?杜钦传》:“佩玉晏鸣,《关雎》叹之。”颜师古注:“李奇曰:‘后夫人鸡鸣佩玉去君所,周康王后不然,故诗人叹而伤之。’臣瓒曰:‘此鲁诗也。’”[4](P2669-2670)   以上两条材料都记载了周康王晏起,《关雎》叹而伤之的历史故事。第一段材料出自刘向《列女传》,是现在可见最早提及此事的材料,一般被看作鲁诗诗说。1第二段材料出自西汉杜钦向大将军王凤的进言,颜师古注引臣瓒之说明确指出“此鲁诗”,臣瓒为西晋学者,其时韩诗未亡,可推“刺康王”应未见于韩诗诗说。   《后汉书》中也记载了《关雎》刺康王的议论,注家亦将其定为鲁诗:   《后汉书?皇后纪》:“故康王晚朝,《关雎》作讽。宣后晏起,姜氏请愆。”注:“《前书》音义曰:‘后夫人鸡鸣佩玉去君所。周康王后不然,故诗人叹而伤之。’见鲁诗。”[5](P397-398)   《后汉书?杨赐传》:“康王一朝晏起,《关雎》见几而作。”注:“此事见鲁诗,今亡失也。”[5](P1776-1777)   以上第一段材料为《后汉书?皇后纪》的引论,所引康王宣后的两段记载均出自《列女传》,注文则沿用上文所引《汉书》注,第二段材料出自东汉杨赐对汉灵帝的上书。由以上汉代文献中论及《关雎》的内容可以看出两点:第一,从两汉奏疏中屡次称引可推测,“《关雎》刺康王”一说在汉代广泛流行;第二,这一说法的具体记载到唐代章怀太子注《汉书》时已经亡佚,这很有可能与鲁诗亡于西晋相关。1   韩诗诗说并未记载康王晏起这一历史故事,但明确提出了《关雎》为刺时之作,王应麟《诗考》引《韩诗序》:“《关雎》,刺时也。”[6](P630)这句话类似毛诗的小序,以一句话简短申明诗旨。更详细的韩诗诗说保留于《后汉书》:   《后汉书?明帝纪》:“昔应门失守,《关雎》刺世。”注:“《春秋说题辞》曰:‘人主不正,应门失守,故歌《关雎》以感之。’宋均注曰:‘应门,听政之处也。言不以政事为务,则有宣淫之心。《关雎》乐而不淫,思得贤人与之共化,修应门之政者也。’薛君《韩诗章句》曰:‘诗人言雎鸠贞?e慎匹,以声相求,隐蔽于无人之处。故人君退朝,入于私宫,后妃御见有度,应门击柝,鼓人上堂,退反宴处,体安志明。今时大人内倾于色,贤人见其萌,故咏《关雎》,说淑女,正容仪,以刺时。’”[5](P111-112)   “应门失守,《关雎》刺世”一语来自汉明帝诏书,结合纬书《春秋说题辞》和宋均注文的说解,这句话中所谓的“《关雎》刺世”似乎并非诗的创作本身,而更应被理解为其在政治中的应用――当人主起了宣淫之心而荒废朝政,《关雎》便被用来匡正其行为。薛君《韩诗章句》对此有更明确的说明:诗人以雎鸠贞洁慎匹,比喻后妃与人君御见有度,无宣淫之心。而“今时大人内倾于色”,贤人见到人君萌生好色之心,便咏《关雎》一诗以刺时。   由此可见:第一,韩诗“《关雎》刺时”之义为诗的应用而非创作――韩诗诗说明确区分了作诗之“诗人”和咏诗之“贤人”,“《关雎》刺时”并非其作诗之义,而是借《关雎》咏淑女之义来匡正人主行为,是指《关雎》一诗借古讽今之应用;第二,韩诗诗说中,《关雎》的创作意图是以雎鸠比拟后妃御见有度,是一首称美之作。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