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 只为正解.docVIP

不求甚 只为正解.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求甚 只为正解

不求甚解 只为正解   内容提要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借用“不求甚解”这句成语,标示古代文学研究者应该采取的研究态度,亦提醒读者在阅读经典时,应打破牵强附会之恶俗,回归到生活、人情、人性,寻找到正解之途。这实在是解读古代文学经典的广谱指南。关键词 詹福瑞 民国古代文学研究 不求甚解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0)04-0180-04      “如果说林黛玉的一生是灵之舞的话,那么潘金莲的一生则是欲之舞。林妹妹不愁吃穿,愁的是爱的不能实现,精神追求的幻灭……潘妇人挣扎在社会底层,在武大家要为生存付苦力,在西门家,虽吃穿不缺,却也不能自主,要生活好,就要耍刁放滑,献媚争宠,最终迷失在欲望中……灵与欲构成了人性的两端,合起来恰恰反映了人性的全部。所以不论是写人的性灵,还是写人的欲望,只要深刻,都堪称不朽。”   这是詹福瑞先生新书《不求甚解》之一篇《于人性世情处勘入》里的一段话。   单看带有调侃意味的书名,不乏有好奇心的读者想翻开素雅的封皮读上一段,可相信不少非学术研究者看到那副标题――读民国古代文学研究18篇,往往又会犹疑着嘀咕:这书恐怕又是一部学究气很浓的东东,我辈才浅,如何啃食得动这又古又硬的无味化石?   可是如果你恰恰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驻足任意翻上一页读上几段如文首的内容,你会惊喜地发现,原来这部书,准确说这18篇随笔,是如此好看,易读,有趣,好玩!字里行间玩味之际,你甚至会不由自主地会心微笑。这时,你该暗自庆幸,好运来了!《不求甚解》这四个字下,包裹着的是如此一份精致、真诚的礼物,且决不缺乏实用性――它实在是解读古代文学经典的广谱指南!   “不求甚解,自有我本人对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学的研究文章知之难、解之更难的感慨之意在,但是更主要的还是要表明,面对一般读者阅读经典,古代文学研究者应该采取的研究态度。借用这句成语,谈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如何有利于经典阅读的问题。”此为作者初衷。   一口气读罢18篇作品,你会欣喜且快慰,是“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的不经意间眺望下,果有老友不期而至的愉悦,是心存疑窦百思不解左右为难之际,忽遇长者拨云见日春风化雨的满足。      选本标准:平视一切      民国古代文学研究论述当然不只有18篇,附后于詹先生随笔的18篇民国论述,其中不乏名声显赫的大家之谈,如胡适《〈西游记〉考证》、鲁迅《魏晋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胡云翼《宋词研究#8226;词人柳永》、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但也不乏阿印、阿丁、李长之等较一般读者为生僻之作品。   他的选取标准是怎样的呢?作者自言,此18篇论述“最大特点就是不离文本,重视对作品的分析。文学研究的个性色彩突出,重个人的感受,个人的体验,个人的参悟。”   “当《红楼梦》研究的专家已经到了遍地走的年头,《红楼梦》的研究著作文章也就只能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了。既然可以称家,他的文章不管多水,总应该有所建树的吧,哪怕只是只言片语有新见,许之以家,也不算贱卖的。但也给我选取研究《红楼梦》的文章带来困难。论影响之大,上个世纪20年代胡适的《红楼梦研究》,俞平伯的《红楼梦辨》是不能绕过的。更何况大家之外还有小家,小小家。好在本文不是学术史,并不受文章地位、作者名份的左右,颇带有个人的好尚,所以摆在读者面前的就是阿印著的《林黛玉的悲剧》。看了似乎有话可说,有话好说……”   作为长期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詹先生,既是弟子如云的学者,同时还是仕途中人,曾长年从事高校管理工作,至今又在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位置上,可谓学者型官员的代表,但其不管为政为文,难脱的仍是淡定的士人气节,不媚俗、不从流、不盲信,甚至对自己从事的研究,亦视之淡然:研究文学的人,多自视甚高,认为这是个高雅的工作。其实同所有工作一样,一旦成为职业,就不免匠气。就这一点来说,与修鞋、修表的没什么两样。   其平常平和平视一切的心态可见一斑。   作为先生弟子之一,我亦不只一次猜疑:以老师的真性情,如何应对官场上的某些假威仪?   我想这除了天性使然,与先生长年古典文学的浸淫有关,与真正吸纳了千古文章中的精髓美好有关。尤其是作为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的詹先生,可谓诗仙不多的灵魂知音之一,多次听他闲聊时感慨李氏的生命意识:在唐代的诗歌中,不乏生命的跫音,但没有任何一个诗人有李白那样强烈的生命感受和倾诉。   在《从艺术的立足点看》一文中,写柳永艺术创作的原动力,他再次提到生命意识:他的念旧,他的贪欢,他的伤别,都出自他对生命的珍惜、留恋和感悟……这样及时行乐的思想,是如此熟悉,细按之,竟与李白无异,都是光阴催逼的。这才是一切艺术最原始的动力,也是一切艺术的本质。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