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米廖夫中国梦
古米廖夫中国“梦”
摘 要:尼古拉?斯斯捷潘诺维奇?古米廖夫是俄罗斯白银时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有着其他诗人所缺乏的幻想色彩,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他是浪漫的,所以他的诗歌也是浪漫的,充满了浓郁的异域色彩。古米廖夫诗歌中关于中国的描写虽不算多,但充分了表达了他对那个远东的神秘国度无尽的想象。
关键词:古米廖夫;中国;诗歌
尼古拉?斯捷潘诺维奇?古米廖夫(1886-1921)是杰出的俄罗斯诗人,现代主义流派阿克梅派的领袖式的人物。纵观古米廖夫所创作的诗歌,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特点:写异域多于写俄国,写历史神话多于写现实。这似乎与古米廖夫生性浪漫、喜好猎奇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他喜欢在浪迹天涯的旅途中寻找创作灵感,他的足迹遍及英、法、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古老城市,曾三次漫游非洲,到过撒哈拉大沙漠、尼罗河、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也曾远游近东、地中海和拉丁美洲的安的列斯群岛等地。刘文飞先生指出:“古米廖夫曾将自己诗的灵感称为‘远游的缪斯’,他一生不安分的有力,为他的诗歌提供了大量新鲜、神奇的素材。非洲的沙漠,北欧的雪景,罗马的名胜古迹,东方的宫廷秘史,纷纷成为了古米廖夫诗作的对象或主题。”①这一类的诗歌包括《美洲豹》、《鬣狗》、《非洲之夜》、《君士坦丁堡》等,充分地向读者展示着他的远行足迹。正如郑体武先生所说的,“对自愿的漂泊者和旅行家古米廖夫来说,古老的欧洲、非洲、小亚细亚城市留给他的绚丽多彩的印象意义重大,这是他的生命,是他的思想和想象赖以生存的养料。”古米廖夫对浪漫个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其诗歌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充满了浓郁的异域风情。
尽管古米廖夫未曾有机会前往中国游历,但他仍有不少蕴含中国文化元素的诗歌意象出现在其诗歌作品中,显露出他对中国等东方国家的向往和对东方文化的兴趣。古米廖夫曾依据法国朱迪特?戈蒂耶所译的《玉书》翻译、出版了一组中国诗歌,其中收有李白、杜甫的诗歌。此外,古米廖夫还写过几首“中国题材”的诗,如《珍珠集》里的《中国行》、《箭囊集》里的《中国姑娘》等。我们不难发现,诗人古米廖夫不止一次描绘过中国形象,向我们表达着他对中国的理解和幻想。诗人之所以一再涉足这些东方与中国题材,主要基于他对这个神秘国度的兴趣和想象。
古米廖夫这种对于东方的兴趣是从何而来的呢?尼古拉?古米廖夫笔下中国主题的出现,我想与古米廖夫自小到大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我们知道,皇村中学坐落于皇家夏宫的翼楼,学生经常到夏宫的各个宫殿游玩,其中的蓝厅,又称中国厅,布置有中国刺绣、明清家具、景泰蓝大瓷瓶等极具中国风的摆设;而附属于夏宫的皇家园林里,则有中国风格的凉亭、拱桥,湖泊里还有一座石舫,典型的中国古典园林样式。所有这些跟中国有关的陈设与景物肯定给少时的古米廖夫留下了印象,激发他对中国的向往与想象。作为诗人的古米廖夫一向喜欢猎奇,幼时的经历肯定会成为他笔下书写的对象。他对富有神秘色彩的中国产生兴趣甚至为她写下篇章也就不足为奇。另外,自16世纪初欧亚海运开通,中西海上贸易初期完全为葡萄牙人垄断。葡萄牙商人将中国的丝绸、陶瓷、漆器和各种工艺品贩运至欧洲各国,引起欧洲特别是德法两国上层社会对中国手工业产品和工艺美术品的爱好。路易十四时代首相柯尔柏创立法国的东印度公司,中国产品更直接大量输入法国,逐渐形成了社会上层的某种“中国趣味”。中国精美的丝绸锦缎、实用和装饰瓷器、刺绣和服装、山水画及园林艺术等等,神秘东方眩目的手工业品和异国情调的造型艺术,令法国宫廷、贵族和平民痴迷。到中国传教的耶稣会传教士大量发回的中国报道更诱惑着法国人的好奇心。于是全国上下都卷入了中国热。似乎中国的一切都令人感兴趣。“中国”成为十八世纪法国人的热门话题。如果说儿时的回忆是兴趣的来源,那在法留学期间对中国文化的耳濡目染就成为进一步探索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动力源泉。
早在1908年,古米廖夫就创作出《皇后》一诗:“你青铜色发卷中的前额/如同钢铁,你双目锐利,/那苦苦思索的佛门长者/在西藏为你将篝火堆起。/当帖木儿在凄苦的愤恨中/率领那些民族劫城掠地,/让人用他作战的那只盾/抬着你进入荒凉的戈壁/”,这首诗虽然不是明确的写中国,但其中出现的“西藏”、“帖木儿”等意象反映的正是古米廖夫无意识间对中国这个东方神秘国度的向往。1909年,古米廖夫创作了诗歌《中国之旅》,这首诗是献给当时著名的俄国著名艺术家谢?苏杰金。为描述中国这个神奇的、谜一般的国家,古米廖夫采用了下面一系列形象:“遥远的中国”、“茶园”、“白鹦鹉”、“铜狮子”、“在棕榈树下过夜”、“椰子树汁”、“中国少女”等等。诗人把中国想象成天堂的一隅。只有在那里,旅行者的心灵才能得到安宁、平静与温馨,为了去那个神秘的国家寻求幸福,他们踏上旅程,甚至不怕冒死亡的凶险:“只要能在中国抛锚停泊/纵然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