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经中南即楚风论辩
诗经中二南即楚风论辩 摘要:《诗经》中为何没有“楚风”,这在诗经学研究史上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二南”即楚风,其中所收录的诗歌基本都是南国楚歌。针对这种解说,本文进行了论辩,并分别从地域归属、名物特征与诗歌风格、历史发展轨迹的考证三个方面,对“二南”与楚风的关系进行了辨析。得出的结论是,“二南”虽产生于南国,某些篇章具有楚歌的风情韵味,可以被认定是楚歌的代表,然而不能就此定性其为楚风,因为当时荆楚之地还有众多周之同姓获联姻的诸侯国存在。即使“二南”不是楚风,其风格和特征对后来楚辞的产生却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关键词:“二南”;楚风;地域;名物特征与诗歌风格;历史考证 中图分类号:I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0)04-0113-03 《诗经》和《楚辞》作为我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共同开创了中国诗歌艺术的文学传统。然而,一个有意味的现象是,孕育了庄子及屈原的浪漫瑰丽的楚文化圈里,却不见一首楚地民歌人选《诗经》,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文化传统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战国时期以庄骚为代表的神奇飘逸的楚地文学,必有可供寻绎的早期文学传统。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歌的《诗经》里,纵然有十五国风160篇,而“楚风阙如”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古人甚至以“楚风”“不得与十五国并录于《经》而为楚憾”。“楚风阙如”的原因,在《诗经》学史上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众说纷纭,论断颇多。但持论最广还是“二南”即楚风论。二南是否就是楚风,其是否代表了战国楚文化的早期特征,这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重点。 一、地域归属――“二南”之地是否为南国楚地 认为“二南”即楚歌,此种观点在汉代即已有之。持论依据即地缘决定论。认为“二南”产生的地域范围集中在南国楚地一带。“二南”即“国风”之首的《周南》与《召南》。《周南?汉广》毛传即云:“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此篇中毛传对“南”训为:“南,南土也。”可见,《汉广》就是产生于南国江汉流域的诗歌。 南宋朱熹在《诗集传》里对“二南”的产生地域和产生过程做了详细的阐释,《传》中写道: 周,国名。南,南方诸侯之国也。周国本在《禹贡》雍州境内,岐山之阳,后很十三世孙古公蛊甫始居其地,传子王季历,至孙文王昌,辟国寝广。……武王崩,子成王诵立。周公相之,制作礼乐,乃采文王之世风化所及民俗之诗。被之管弦,以为房中之乐,而又推之以及于乡党邦国,所以若明先王风俗之盛,而使天下后世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皆得以取法焉。盖其得之国中者,杂以南国之诗。而谓之周南。言自天子之国而被于诸侯,不但国中而已也。其得之南国者。则直谓之召南。 元人祝尧在《古赋辨体》中也说明:“江汉皆楚地,盖自王化行乎南国,《汉广》、《江有汜》诸诗已列于‘二南’,‘十五国风’之先。”清人何天宠在《楚风补序》中则进一步强调 楚何以无“风”?楚之风“江永汉广”,《周南》已栽。楚以无“风”,后儒以为删诗不录“楚风”,非通论也。夫陕以东,周公主之,陕以西,召公主之。陕之东,自东而南也,陕之西,自西而南也,故日“二南”。系之以“周南”。则是隐括乎东之南、西之南也。朱紫阳疏称,南国被化,化行及远,是江汉乃化所远及之地也。 以上这些论断,都是基于地域分界来推断“二南”即楚风。的确,西周初年,周公姬旦与召公姬寅分陕而治。“二南”即指周公和召公管辖下的南方地区。郦道元《水经注》引《韩诗序》云:“‘二南’其地在南郡和南阳之间。”这块地域,包括今天的河南南阳、湖北的襄阳、宜昌、江陵、武昌一带,正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腹心地区。因此众多学者认为“二南”诸篇。也当多为产生于这一地区的歌谣。 然而,关于“二南”的具体位置,曾经也产生巨大分歧。最早的争议来自于郑玄的《诗谱》。其《诗谱?周南召南谱》有言: 周召者,《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今属右扶风美阳县,地形险阻而原田肥美。周之先公日大王者,避狄难,自豳始迁焉。……文王受命,作邑于丰,乃分岐邦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夷之采地,施先公之教于己所职之国。武王伐纣定天下,巡守迷职,陈诵诸国之诗,以观风俗,六州者,得二公之德教尤纯,故独录之,属之太师,分而国之。其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召南,言二公之德教自岐而行于南国也。 郑玄认为周召二地在陕西岐山南面,与前所论之“二南”地域有较大出入。从分析中来看,此处郑氏明言文王做邑于丰,遂分歧邦周、召之地为周公、召公采地,这确乎符合史实,但是此事与诗之“二南”却毫无干系。原因有二:其一,岐邦之周、召为采地,非诸侯国,因此不能为国风之名而与其他各地风诗并列,因此此地民歌,不应为周南召南,非应被纳入王风范畴;其二,岐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