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谢赫“六法”意蕴多重复合性
谢赫“六法”意蕴多重复合性 摘要:关于谢赫“六法”的解读方式很多,不同的解读之间没有本质矛盾,有些意蕴可以同时成立,这与中国文字言简意赅、含义相对模糊有关。“六法”之“六”与诸如“六合”、“六书”的“六”的偏好有关;“六法”本身包含着前一为“总论”、后五为“分论”的“一分为五”的结构。此外,“六法”亦可分解为“四法”加“二则”,或“三对耦”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在将“六法”之“气韵生动”等作二字断句的基础上,将“气韵”与前面的序数连读,符合当时行文多用四字音节的习惯。 关键词:谢赫;六法;六书;六要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4)04-0155-05 收稿日期:2012-06-28 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CSC学号:201206255040);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D12035) 作者简介:周小兵,男,江西新余人,法学博士,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北宋郭若虚有“六法精论,万古不移”一说。此后,“六法”成为书画品评的标准法则。学术界对谢赫“六法”的文字解读、组成结构、意蕴关系、断句方法做分析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数不胜数,有些文献观点对立,各执一词,争论不休。然而,这种“对立”往往是由于汉语的多义性及对某种语句的多重解读的可能性造成的。因此,不应过多地纠缠于“六法”解读上的分歧,而应当在理解文字在形、声、义方面多重表现的基础上,承认“六法”多重解读方式之间的相容性。 对“六法”及意蕴的解释,可以用“六、五、四、三、二、一”这6个数字来概括与分析。所谓“六”,指的是“六法”包含着对“六”这个数字的偏好及使用习性;所谓“五”,指对“六法”作“一分为五”、“一五(一十)”的分类;所谓“四”,指“六法”中包含的“四加二”的结构;所谓“三”,指将“六法”分为“三对耦”的可能性;所谓“二”,是指“将四字句式分成二字句式”的“一分为二”的断句;所谓“一”,指将“六法”归为“六要”甚至“一字之要”。下面按上述六点分别论述。 一、“六”:“六法”之前对“六”字的偏好 有人这样概括:“‘六法’之‘六’,无须多作深究,中国古人对数字‘六’情有独钟,起源‘天地六合’、《易》卦之‘六爻’以及人文领域的‘六艺’、《六经》……谢赫可能直接取思于《文心雕龙》的‘文能宗经,体有六义’(《宗经》)、‘将阅文情,先标六观’(《知音》)。”朱良志先生认为:“六法受到影响最大的当是六书。”这种解释与中国文人长期信奉的“书画同源”的思想相契合。事实上,从许慎创立“六书”以来,以“六”字打头来总括事物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关于“六亲”的说法,可从汉代说起。汉朝贾谊的《新书-六术》有:“戚属以六为法,人有六亲……”汉代的官制设有“六曹”,后在隋唐之时演变为“六部”。可见,“六”这个数字在汉代就对人们的思维与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以后又在更多的场合习惯性地用它。对“六”字的偏好及“六法”之成因,亦可以参照贾谊所云:“是以阴阳各有六月之节,而天地有六合之事,人有仁寿礼智圣之行,行和则乐,与乐则六,此之谓六行。阴阳天地之动也,不失六行,故能合六法。人谨修六行,则亦可以合六法矣”。可见,“六法”之说,由来已久。另外,此时“六法”中的“法”,当与汉代开始流行的“佛教因明学”或“般若义学”紧密相关,如关于谢赫“六法”与《大般涅柴经》中表述的“六法”相关,有人考证:“就《大般涅槊经》中‘六法’(众生,色、受、想、行、识)与谢赫‘六法’之前两字(气韵、骨法、应物、随类、经营、传移)的意蕴而言,存在着一一对应、相通的关系”(具体关系后述)。 约而言之,绘画“六法”的形成,是与人们的空间观念、文化生活、文字演变、社会制度乃至宗教思想等等分不开的。其中“六”字的使用有深受民间喜爱的“六合”、“六亲”、“六六顺”的民俗内涵,又加之以“六礼”、“六经”、“六律”、“六法”为代表的“法”的威严与高雅,更有作为绘画的另一面的“六书”的引导与陪衬。因此,谢赫对绘画作“六法”的概括已属当然。 二、“五”:“六法”之中“一分为五”的结构 刘海粟《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云:“关于‘气韵生动’的地位问题,有谓与其他五法同法的,有谓超乎五法的,而以超乎五法的一派取得胜利。”这就是说,“气韵生动”相当于“总论”,其余五法相当于“分论”。换而言之,谢赫“六法”之间存在着“一五”关系,“即‘一’为‘五’,‘五’合为‘一’,‘一’即‘五’……‘六法’之间的关系,是‘一五’之‘不即不离’的‘道’、‘器’关系,亦即‘离道非器,离器非道’……总之,‘气韵生动’析为后‘五法’,后‘五法’合为‘气韵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