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杂志中特殊文体形式研究及创作
文学杂志中特殊文体形式研究及创作
摘 要:《文学杂志》是京派的重要阵地,许多重要的京派成员都在其中倾注了精力。其中发表的许多文章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其兼容并包的立场,使得常受冷落的特殊文体形式在《文学杂志》中得以呈现发展。主要连载了冯至的学术传记《杜甫传》初版本,发表了周作人介绍散文的别样形式的《谈笔记》、《谈俳文》、《再谈俳文》,登载了朱光潜的《谈对话体》,介绍了这种古老的特殊文体形式。
关键词:特殊文体;笔记;俳文;学术传记;对话体
1 冯至的《杜甫传》和学术传记创作
《杜甫传》不仅是冯至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杜甫的重要参考文献。因为不同的版本在出版时间和背景上的差异,造成其产生了较大的不同,连载于《文学杂志》上的初版本相较于建国后的修订版更具特色和不囿条框。195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并且在1980年出版了修订本,这期间这本研究杜甫绕不开的传记也多次重印。而《杜甫传》真正意义上的初版本并不十分连续和完整地登载于《文学杂志》。
版本的不同主要是由时代背景限制的,也和作者所想表达的主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杜甫传》是冯至酝酿十年之久才开始动笔的,主体创作经历了七年。1937年冯至因抗战爆发随校内迁,手头带着的《杜工部选集》使他在国家危难之际对杜甫产生了日渐浓厚的兴趣,通过其他文献的阅读,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和更深刻的认识。充分的准备作为基础,使得一个处于成长裂变期的诗人尝试用学术传记这种文学体式对诗人诗作做出全新注释,知人论世的传统评论转向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挖掘。冯至想要去呈现的,不仅仅是一首诗中的杜甫,一组诗中的历史,而是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伟大诗人的完整全貌,是“一个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像长江大河一样的杜甫”。出于这种独特的研究方式,他的《杜甫传》不仅在杜甫研究的领域中算作史无前例的一种尝试,也是对诗人研究、古典诗词研究的一种新的开辟。
除去简洁和诗性的特征之外,史观的明确也是这部传记的一大特色。这个时期也是冯至的热情从里尔克的个人世界走向在艺术和人格上具有更强的永恒性和大众性的歌德、杜甫的广阔家园的时期。学术传记从根本上来说是历史的,《文学杂志》兼容并包的编辑原则在纯文学领域之外融合了其他领域可以结合的部分,在传统作品赏析和对作者的简单概述中鼓励了一种新的对作品与作者关系的另类探讨,是在单纯的文学创作和作者经历考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也体现了这本刊物鼓励创新的思想,他们在这样的并非纯粹的文学、艺术探讨之外,看到了文学发展的多样空间。以读者的需求来讲,这样从现代人的思维出发来探究古典文学家的经历思想并且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学术传记,也必定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2 《谈笔记》、《谈俳文》、《再谈俳文》与散文的特殊形式
“前期京派提倡‘趣味’和‘性灵’文学,而这一文学观念最集中地体现在其力推的小品文题材上。按照周作人的见解,小品文是最适宜表现‘趣味’的”。发表于《文学杂志》创刊号的《谈笔记》是周作人在研究小品文方面颇有影响的一篇文章。他在厘清了文章中谓之“笔记”的概念之后,列举了一些自己反感的书籍篇什,比如讲报应的《坐花志果》、《善书莲花?》,又如讲典章掌故的《啸亭杂录》、《清秘述闻》,“我看笔记也要他文字好,并不喜欢浓妆波俏,或顾影弄姿,有名士美人习气”。同时,他也表明了自己的喜好和立场,“到底好的有哪几家呢?这话一言难尽,但简单的说,要在文词可观之外再加思想宽大,见识明达,趣味渊雅,懂得人情物理,对于人生与自然能巨细都谈,虫鱼之微小,谣俗之琐屑,与生死大事同样的看待,却又当作家常话的说给大家听,庶乎其可矣。人心不足蛇吞象,野心与理想都难实现,我只希望能具体而微,或只得其一部分,也已可以满足了”。这一段话常常被引用来证明周作人的艺术观,也是他的政治立场的映射。对身边琐屑之物的喜好看似是闲散人生中把玩娱乐之物,实则透露了对于渐行渐远的士大夫渊雅闲适的生活趣味的缅怀。在“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特殊时期,这固然会被人看作是将家国大义抛之脑后的故弄风雅,但是从长远来看,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也必须后继有人,文化断层已经在五四之后形成,为之痛心疾首的国学大师贡献自己绵薄之力的方式似乎也只有在爱好文艺的青年之中广播这份看似细微却又血脉相继的“小”文化。
《谈俳文》在开头便把这种文类归到“游戏文章”上来,起源于中国的俳文在中国受到冷遇,在日本反而发展壮大,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作者介绍了日本俳谐文的缘起和作者,归类了它的大致特点。“其实徘谐文学也经过好些变迁,徘文的内容并不一样。有的闲寂幽玄,有的洒脱飘逸,或怡情于花鸟风月,或留意人生的滑稽味,归结起来可分三类,一是高远清雅的徘境,二是谐谑讽刺,三是介在这中间的蕴藉而诙诡的趣味,但其表现的方法同以简洁为贵,喜有余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