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与灾害专栏揪心痛楚文艺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艺与灾害专栏揪心痛楚文艺研究

文艺与灾害专栏揪心痛楚文艺研究   摘 要:战争的痛苦记忆尚未远去,灾害的频繁降临撕裂心肺。作为“人学”的文学(艺)所关切的对象,已从人本身出发,走向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共同维系的存在世界。现代文艺学或文学理论的建构,既要溯古凝思,更需现实关怀;既要凸显特色,更需学科交叉。没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充沛的学术情感和敏感的创新思维,文艺学或文学理论的更新发展就会陷于僵化和停滞。在灾害频繁袭击人类并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对象时,文学何为?艺术何为?文艺学何为?当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严肃问题。揪心痛楚的文艺研究理当应运而生,因需而长。在这方面,我们的思考都是初步的,本专栏中的几篇文章,包括本文都还是角度各异却可互补的关于灾害与文学(艺)的探索,意在获取相关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文艺学;灾害学;学科交叉;学术情感;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I206.6 ;I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0)03-0092-04      理论与现实的关系至为密切,它们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生发。其中,现实刺激和需要对理论批评的发展与深化,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身居西安的笔者在平生经历最为强烈的汶川、北川和宁强大地震之际,恰和研究生们在一起准备上课,结果于公元21世纪第八个年头的“5#8226;12”发生的大震,迫使我们仓皇逃出大楼。我们惊魂甫定就热烈讨论起文学与灾害的话题,特别是急切地想了解文学和地震的关系和相关的研究成果。但当时已经远离电脑和书籍,经验和记忆成为我们讨论的基本依据。我们的共同感受是:灾害巨魔在为人类上课!   近些年来的巨大灾害频繁发生,从1998年南方的洪水滔滔,到2010年的干旱肆虐;从2008年地动山崩的汶川大地震,到2010年海地大地震;从席卷很多国家地区的病毒瘟疫到蔽天盖日的沙尘暴……都一次次冲击着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一次次情感悸动并情不自禁地开始了相关的思考。灾害灾难撕裂心肺,学术学人自当有为。笔者在此略述三点:      一、关注灾害现实的文艺创作和研究。      近年来,伴随着媒体不断传来的各种各样的巨灾消息,人们的关注度明显有所提升,不少人还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并慷慨解囊。同时,揪心的阵痛也促发了文艺创作的浪潮,真情实感催生了许多动人的作品,同时也促使知识界、文艺界的人们展开了跨学科的积极探索。事实上,人类对于战争的痛苦记忆尚未远去,灾害的频繁降临更是经常性地给人们带来撕裂心肺般的痛楚。而作为“人学”的文学(艺)所关切的对象,已悄然从人本身出发,并高举生命为本的旗幡,走向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共同维系的存在世界。在笔者看来,现代文艺学或文学理论的建构,既要溯古凝思,更需现实关怀;既要凸显特色,更需学科交叉。没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敏感的创新思维,文艺学或文学理论的更新发展就会陷于僵化和停滞。近些年来文艺学的边缘化或陷于困境,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耽于玄学而脱离实际。因而在灾害频繁袭击人类并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对象时,文学何为?艺术何为?文艺学何为?当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诚然,实践需要,现实需要,创作往往先乎理论;灾害题材,文艺体裁,探索往往多种多样。比如与西方相比,我们中华民族承受的灾害似乎更多更频繁也更惨烈,我们的大好河山居然也有其非常酷烈和无情的一面。汶川等地在大震前被很多人想象为、描述为山水如画、秀美无限的西南地域,简直就是“仙境”化身,但5#8226;12大地震带来的灾害却使这里沦为地狱般的地界,同时人们通过实地考察、媒体传播还发现了许多日常被遮蔽的生命真相或落后现实。很多人发现了灾害的严重、防灾的缺位以及豆腐渣工程和腐败乱象,更震惊地发现了高山深谷中的穷乡僻壤和草芥生民;发现了人们面对灾难的抗争精神和崇高人性,也发现了更加令人痛楚的半封闭、半愚昧的此在世界。敏感的文艺工作者在??5#8226;12大地震刚刚发生不久,诗文、影视、歌舞及书画等,就从震荡、悸动的心海中激荡而出,开始了近乎“军事化”的各路行动,创作出了难以磨灭的许多作品。此时的他们所选择的与其说是“主题先行”,毋宁说是“现实主义”。当时,中国作家协会很快便开始了行动,文艺报社等文学媒体也开始了组稿,来自民间和文人的地震诗歌潮迅速兴起,网络文学中的相关作品更是蜂拥而至。众多作家带着痛楚纷纷创作出震颤读者心灵的“地震文学”。而在悲痛和哀伤之际,没有被理论约束的民间诗人也写下了催人泪下的《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和《妈妈,别哭》等诗歌,传媒特别是网络上的悼念散文及报告文学,也吸引了无数目光。正所谓诗文如潮,感天动地(详参本专栏《拯救的几重含义――由汶川地震诗潮谈起》一文)。影视方面,除了新闻报道与文艺精神的结合之外,在创作意义上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作品,如大型纪实性电视剧《震撼世界的七日》、《汶川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