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报业品牌成功启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华商报报业品牌成功启示

华商报报业品牌成功启示   《华商报》是陕西乃至西部地区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是中国侨联系统国内外发行的对开、出版16~40版,甚至偶或达到60版的报纸,日发行量已经达到50万份,仅次于日发行量80万份的《华西都市报》。报社创办14年来,由原来的勉强维持职工工资,甚至连年亏损,发展成为已拥有《新文化报》(沈阳)、《重庆时报》(重庆)等多家子报,下辖供奶站等多个以黄马甲为标志的私营企业的华商报业集团。据《华商晨报》报道,在2005年第二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2005年度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二十强”评比中,《华商报》超越京津沪以及沿海发达地区众多同类报纸,位居全国第三位。该结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公布,是由评委会对中国大陆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278张报纸监测之后得出的。①其发展势头就连《陕西日报》等老牌报纸也无法企及,已经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发行量、阅读率、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其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速度被业内人士称为“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那么,《华商报》成功的原因究竟何在?      以广告收入弥补实际的亏损,提高发行量,多中取利      我们注意到每天16~40版的报纸,《华商报》每份售价1元钱。而新闻纸的售价却已从年前的4700元/吨涨到目前的5300元/吨。《陕西日报》子报之一的《三秦都市报》就是因为负担不起昂贵的、日益上涨的新闻纸费用而面临关门停业的危险,只能靠搭载在《华商报》后以每份0.20元贱卖来混天日。据了解,报纸的印刷成本是0.17~0.22元/每印张,即一份4开56版报纸的印刷成本最低为1.19元,发行成本约占报纸售价的36%~40%,印刷、发行两项成本即达1.5元左右,大部分都市报的售价却常常为0.5元,净亏损通常在1元左右。而现在的晚报、都市类报纸已进入厚报时代,一份报纸动辄五六十版甚至上百版,亏损发行吃掉了相当一部分广告利润,给报社经营带来了很大压力。照这样计算,《华商报》几乎每天都在亏本发行,根本不可能挣钱。那么,《华商报》是怎么维持运营的呢?就是靠发布大量的广告。每天《华商报》各种广告内容要占到2/3强的版面。《华商报》业余营销人员的劝买诉求也很有趣:“报纸带上,能坐能看,还能回家包辣面。”而且《华商报》制定了严格的奖惩举措,将报纸销售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专业销售人员(俗称黄马甲)像蚂蚁一样,密密麻麻地穿行在各个城市,这种人海战术令其他报纸望而生畏。降低价位加大销量,多中求利,用刊登广告或者发布赞助单位信息收入弥补主要内容的亏空,这种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竟然很奏效。      面向基层,面向大众,版面活泼,信息量大      和《陕西日报》相比,《华商报》和同样在陕西影响较大的《西安晚报》一样,突出娱乐性、大众性,版面比较灵活。面向基层,面向普通大众定位办报是其一贯的风格。通过“这些事我帮你问了”、“这些事请你快办”等栏目,行使起了自己的舆论监督职能。教育不公平现象、社会黑洞、热点难点问题等都能及时得到反映和解决。尤其是新闻热线电话面向全国24小时开通,使得它同央视新闻调查栏目、陕西电视台“杨芳热线”栏目一样,成为老百姓心中公认的知名品牌。笔者曾随机在西安火车站作的百人问卷调查中,有一个问题是:“当你受到不法侵害或者你的权益受损失时,你最先想到的是哪个媒体(报纸)?”四个备选项(《陕西日报》、《华商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中,选择《华商报》的人数为42人,《西安晚报》的为27人,《陕西日报》的为21人,《三秦都市报》的为10人,《华商报》以敢于直言、敢于刊登各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周期短、信息量大,优先被广大受众认可。      向外地市进军,拓展生存空间      《华商报》并非关起门来办报,他们随时在捕捉商机。从西安出发,《华商报》(宝鸡版)等地市级报纸纷纷出台,首先实现了陕西中等城市全覆盖。在占领了陕西报业的大半个江山之后,它又借助其雄厚的财力,向其他省市拓展。重庆的《重庆时报》、沈阳的《新文化报》等应运而生。1999年年初与吉林省文化厅在长春市合办的《新文化报》经过多年发展,日发行量已达30余万份,位居吉林省报纸发行量、广告收入前茅;2000年年初,《华商报》又与辽宁省侨联在沈阳市合办《华商晨报》,使该报发行量在出版3个月后即达到了40余万份,成为辽宁报业的一匹黑马。华商人立足当地文化实际,仍然从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着手,靠人文关怀吸引读者,发行量一路飙升,与之相对应的当地报纸的销量一落千丈,迫使当地政府已经开始酝酿制定一些限制措施。      尊重市场规律,实行多种经营      市场不相信眼泪。《华商报》一开始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为自己赢得了生存和发展主动权。现在华商报业集团最见效益的就是那些“黄马甲”。“黄马甲”业务广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