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名词作状语辨析分类和延用
名词作状语辨析分类和延用
“名词作状语”是古汉语词类活用中较常见的语法现象。它不仅在古汉语语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与现代汉语成语运用有着密切联系。正确辨析和理解“名词作状语”,对阅读理解文言文、诠释翻译重点句子、准确理解运用成语大有裨益。
一、辨析
1.一般情况下,古汉语句子中作状语的名词前,另有名词或代词做主语。如: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2)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聊斋志异?促织》)
(3)骊山北构而西折。(杜牧《阿房宫赋》)
例(1)句中“兄事”前的代词“吾”,(2)句中“笼养”前的名词“游侠儿”(3)句中“北构而西折”前的名词“骊山”分别在句中作主语。因此,三个例句中的名词“兄”、“笼”、“北”和“西”只能在句中作状语。
2.主语承前省略时,不易发现,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推断。如: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
(2)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
(3)操军败,必北还。(《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例(1)句中“犬坐于前”不能译成“狗坐在前面”,因为前面的“其一”(其中的一只狼)才是主语。例(2)句中“翼”和例(3)句中“北”也不是主语,主语应是前句中的“项伯”和“操军”。
3.作状语的名词不是谓语,名词作谓语应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现象。如:
(1)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例(1)句中“客”后面只有代词“我”,没有其他的动词,“客”活用为动词,即“名词的意动用法”。例(2)句中“客”的后面有动词“待”,因此,翻译“客”时,只能让“客”与相应的补充成分组成介词短语作“待”的状语。
4.“名词作状语”中表示“对待人或物的态度”的情况,与“名词意动”所表达的语法意义相同,但二者的语法功能不同,阅读时要注意区分。上文分析的两个“客”都具有“对待人或物态度”的语法意义。其他如: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2)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李渔《芙蕖》)
两句中的“兄”(像兄长一样……)和“草菅”(把……当做草菅)也都具有“对待人或物态度”的语法意义。
二、分类
“名词作状语”语法现象译释时,应根据不同情况以作状语的名词为中心构成介词短语修饰谓语,根据其在句中表示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以下有方框的词语是“名词作状语”活用词语)
1.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此类与现代汉语时间名词作状语相同。如: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聊斋志异?促织》)
2.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喻句。可译为“像……一样”。如: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柳宗元《小石潭记》)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3.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方向。译为“在……(地方)”、“向……(方向)”。如:
(1)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赵王于是遂谴相如奉璧西入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动作行为的范围、对象。译为“在……(方面)”、“对……(后接动词)”。如: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贾谊《过秦论》)
(2)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史记?项羽本纪》)
5.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工具。可译为“乘……”“用……”等。如:
(1)于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苏轼《石钟山记》)
(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战国?策燕策》)
6.表示对人或物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一样(后接动词)”。如:
(1)人皆得以隶使之。(张溥《五人墓碑记》)
(2)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7.表示动作的依据。译为“按照(根据)……”。如:
(1)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三、延用
(一)成语中延用
“名词作状语”在成语中的延用现象非常普遍,下面就不同情况举例:
1.暗含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这一类最常见:土崩瓦解、星罗棋布、瓜剖豆分、蚕食鲸吞、波诡云谲、风驰电掣。
2.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方向:虎口拔牙、高屋建瓴、穴居野处,东讨西征、上求下告。
3.表示对人或物的态度:草?S禽?`(?Stì,割除芟荑;?`xiǎn,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