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际馆藏东巴经典编目举要编纂背景及其价值意义
国际馆藏东巴经典编目举要编纂背景及其价值意义
[摘要]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对进一步抢救、保护、传承、利用东巴经典及其纳西族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价值,尤其具有人文与科技相结合、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性、学术性意义。其中的科学采集、释读、编目,当是实现建立东巴经典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课题目标的基础性、基本性工作。没有它,便没有中后期的东巴经典数字化加工、检索与网络传播,东巴经典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的建设运行,以及东巴经典数据库与知识库的建库、管理及利用。《国际馆藏东巴经典举要》作为该课题重要的基础性研究成果之一,对其编撰背景的回顾和价值意义的阐释,对进一步推进纳西学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国际馆藏东巴经典编目举要》;纳西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8)03-0010-06
由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作为责任单位、徐小力教授为首席专家主持的“‘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研究”课题,于2012年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并在其后连续两次得到资金追加支持。笔者参与了此项工程动议、规划到实施的全过程, 并任该项目第二课题组组长,负责东巴经典的释读、翻译与编目整理,同时负责对第一课题组有关信息采集释读部分的总统稿、总审定,最终编著成《国际馆藏东巴经典编目举要》一书。本文就该书的编纂背景做一概述并对编著该书的必要性及其意义进行阐释,以期进一步推进纳西学研究。
一、《国际馆藏东巴经典编目举要》编纂的历史文化背景
东巴经典是纳西文化的百科全书,而纳西文化的主体乃是作为我国56个民族之一的纳西族。
纳西族古称“摩挲”“?N些”等,最早见载于晋代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当属现今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祖先羌人后裔。目前,纳西族共有人口30余?f,分布在云南、四川、西藏交界地区,并以云南省丽江市、迪庆州为中心,丽江古城区及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是纳西族最为集中的地方。纳西族下分纳西、纳日、阮可、纳亥、摩里摩挲等几个支系。其中,以纳西支系人口最多、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纳日又称纳汝、纳,他称摩梭,环泸沽湖而居;阮可之意为江边人,专指分布在金沙江河谷地带的纳西人;纳亥又写作纳恒,世居迪庆高原东侧的香格里拉市(原中甸县)三坝、洛吉等地,该区域是东巴教及其东巴经典的发祥地。东巴经典主要保存于纳西、纳亥、阮可三个支系中,而纳日人主要传承达巴经典。
纳西族历史古老,直比氐羌。历史上不断迁徙,最后定居于汉、藏、白、彝几大民族之间,构筑起主体鲜明、结构多元、层序分明、体系庞大的纳西文化大厦,并把它主要保存于东巴经典之中。
从地域性、支系性观之,纳西文化由白地型、永宁型、丽江型构成:白地型以纳亥文化为主干,掺杂有阮可文化。它以东巴文化为主干,受藏传佛教及藏文化的一定影响;永宁型即纳日型文化,以达巴教及其文化为核心,拥有母系社会及阿注走访婚两大文化遗产,受藏传佛教及藏文化影响显著;丽江型以本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广泛吸收有汉、藏、白,尤其是儒、释、道文化因素,并以丽江古城、十三大寺、丽江古乐等而闻名于世。纳西文化还按其社会特质被划分为民间文化、宗教文化、精英文化三个层次,前者指存在于全民族各支系的民俗文化,包括生产、生活、社会、制度各个方面;次者指包括萨尼崇拜及东巴教、达巴教等在内的宗教文化;末者指各地各支系土司及士子阶层中流行的精英文化。东巴经典属纳西族宗教文献,是东巴文化的主要载体,但依存于民间文化、点缀在精英文化边缘。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宗教东巴教的全部文化继承,因东巴教教主称“东巴什罗”、宗教职业者称“东巴”而得名。东巴之义为“智者”。东巴文化包括祭师、东巴、仪式、工艺、法器、服饰、歌舞、巫技、经典等门类。其中的东巴经典是东巴教经典的总称,用纳西族象形文字或部分音标文字哥巴文写成,计有1140多种,涉及哲学、宗教、语言、文字、天文、地理、社会、生态、习俗、法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已于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东巴经典在历经近200年的浩劫之后目前尚有34000多册收藏于全球相关机构及个人手中。这种收藏最早开始于19世纪中叶。1867年,由法国传教士德斯古丁斯(PereDesgodins)从云南寄回巴黎的11页本《高勒趣赎魂》是其标志。数年后,英国人吉尔(W.Jili)上尉与梅斯内(Mesney)又将两本东巴经典分别寄往梅斯内在泽西的家及大英博物馆,扩充了其收藏规模;1922年,英国曼彻斯特约翰?芮兰兹图书馆从爱丁堡植物学家福雷斯特(G?Forrest)处购得135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