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季刊创刊及其历史意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图书季刊创刊及其历史意义

图书季刊创刊及其历史意义   摘 要 在查阅国立北平图书馆编印的《图书季刊》原始文献的基础上,论文系统探讨其编辑出版情况、学术传播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认为:《图书季刊》在保存中外学术史和出版史资料、推动学术研究和提升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学术地位、推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培养学术人才、弘扬图书馆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图书季刊》 图书馆馆刊 国立北平图书馆   分类号 G250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9.014   Abstract Based on reviewing the original literature of the Library Quarterly published by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BeiPing,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its editing and publication, academic communication content and it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It believes that the journal has importan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such as keeping academic and publication history at home and abroad, promoting 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 academic status of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BeiPing, advancing academic exchanges at home and abroad, developing academic talents, and enriching the library spirits.   Keywords The Library Quarterly. Library journal. National Library of Beiping.   1926年3月至1948年12月,国立北平图书馆先后创办《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读书月刊》《大公报?图书副刊》《图书季刊》等五种馆刊。其中,《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和《图书季刊》二种刊物以学术性见长,鉴于后者鲜有学者作专门探究,笔者不揣浅陋,就此作一些初步的宏观研究。   1 编辑出版   国立北平图书馆编辑之《图书季刊》有中文本、英文本(Quarterly Bulletin of Chinese Bibliography)两种,出版情况基本相同,但内容并不完全相同,本文对刊物内容的考察以中文本为主(为叙述方便,《图书季刊》(中文本)简略为《图书季刊》)。《图书季刊》中、英文本同期创刊于1934年3月,“七?七”事变前,因华北局势紧急,日本帝国主义者随时有入侵北平之势,中文本出版至1936年12月3卷4期后被迫暂停出版;次年,西文本出版至4卷4期后停刊。抗日战争期间,鉴于“学术界之需求有加无已”,为不负“海内外人士之期望”[1],1939年3月于昆明恢复出版中文本,次年恢复英文本,卷次期次,标以“新”字,以示识别。1942年,“因印刷障碍”[2],又停一年。1943年3月,“兹以中西学术交通渐见改善,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尤为普遍之呼声”[2],转移至重庆续刊,仍照旧例,年出4期。1946年,随馆迁移至北平出版。1948年12月,出版至新第9卷第3/4期合刊停刊。1934―1948年,《图书季刊》先后共出版12卷34期,是民国时期时间跨度较久、出版期数较多的图书馆馆刊。   《图书季刊》以“向国内外人士传达中外学术界之消息,藉谋万国人士在知识上之谅解,以为人类和平辟未来之新路”[3]为宗旨,其编辑部成员组成彰显了学术无国界的办刊旨要。刊物创办之初,编辑部成员共五名,由中国学者曾觉之、顾子刚、向达,美国学者翟孟生先生(Prof R.D. Jameson,时任国立清华大学教授),德国汉学家谢礼士博士(Dr. Ernst Schierlitz,时任辅仁大学教授)等三国学者共同担任。复刊后,中、英文本的编辑工作有了明确的分工,张敬、颜泽?K、万斯年具体负责中文本编辑,吴可读、徐家璧、高棣华负责英文本编辑,两刊主编由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一人担任,并聘向达、王重民、王育伊三人为特约编辑①。   《图书季刊》的出刊经费主要得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简称“中基会”)的支持。国立北平图书馆由教育部与中基会合办[4]1235,为了解决经费不足问题,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立北平图书馆多次呈请教育部拨款,经历了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